兰州新闻 永登新闻 皋兰新闻 榆中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兰州市 > 兰州新闻 > 正文

敦煌莫高窟“保卫战”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2015-12-07 21:12   https://www.yybnet.net/

金秋十月,敦煌莫高窟传出“年度游客接待量首次突破百万人次”的消息。不到10个月,今年参观人次已经超出去年总和20万,莫高窟游客出现罕见“井喷”。

随着时光的雕琢和风沙的打磨,伫立在沙海中的莫高窟壁画和彩塑已脆弱不堪,它还能否承受住众人的“朝拜”?

创新服务模式为莫高窟“减压”

在莫高窟第148窟内,工作人员高珊用沙哑的嗓音不断重复:“请不要停留!”游客沿右侧进入,在拥挤中挪动着脚步,瞻仰15米长的莫高窟第二大卧佛,洞窟外,还排着约百米的长队。

“每天到下午,洞窟里的味道就难以忍受。”“十一”期间,除去吃饭,高珊在窟内的时间超过8小时,有时她不得不戴上口罩。

同日,莫高窟第29窟内,并没有像第148窟那样人满为患。近20名游客在讲解员韩文君带领下,随着手电筒的光亮,观赏着若隐若现的壁画,洞窟修建的年代、壁画中的故事,讲解员娓娓道来,游客屏息凝听。

“一些游客可能一生就来一次莫高窟,不能把他们挡在门外。”每天游客数字的变化,都牵动着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的神经,让他欣慰的是,“十一”期间,9万多名游客涌进莫高窟,但秩序井然。

起关键作用的是莫高窟今年7月以来实施的“预约+应急”的参观模式,其中预约游客,全流程参观,而应急游客,只能参观4个大型洞窟。

“十一”7天里,40813名游客是通过预约参观莫高窟的,他们同进入第29窟内游客一样,没有漫长的等待,在舒心中朝圣了敦煌。

而另外49673名游客,到了莫高窟才想到买票,是莫高窟启动的“应急”参观为他们打开了方便之门。“我们开车过来,到了敦煌才知道需要预约。如果没有应急票,看不到就太遗憾了。”来自陕西榆林的游客慕晓东说。

2013年10月我国实施的新《旅游法》中,首次明确“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要求景区除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外,可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对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

莫高窟是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中知名度很大而容纳量却很小的景区,现存洞窟735个,其中窟内面积在13平方米以上、病害较轻且适宜开放的只有112个。

为了保护敦煌,早在10多年前,敦煌研究院、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的专家就开始莫高窟最大承载量的研究,最后的结论是:单日3000人次。

与此同时,经过5年紧张建设,用“数字”展示敦煌艺术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2014年8月投入运行。通过“虚拟+实体”的参观流程,莫高窟单日最大游客承载量达到了6000人次。

2014年9月,运行了35年的莫高窟景区售票处停止售票,率先在我国世界遗产中实施了“总量控制、预约参观、在线支付”的新参观

模式。但随着参观人数的激增,为避免出现“黄牛”倒票的情况,莫高窟实施了国内旅游景区罕见的两项措施:实名预约、出票、验票;一次提前放开一个月的预约门票。

尽管如此,“十一”前仍有众多不了解预约或没有预约到门票的游客,从四面八方向敦煌涌来。为此,莫高窟启动了“应急”参观,通过“预约+应急”互补的方式,让来敦煌的游客通过不同方式一睹莫高窟“芳容”。数据显示,通过创新开放模式和提高服务水平来为莫高窟“减压”,已经效果初显。

“往年参观旺季,莫高窟窟区一个参观时段客流峰值在2200人次左右,而实施新参观模式后,通过合理分流,有序参观,下降到1200人次左右,这一点从窟区流量变化趋势图上可清楚看到。”莫高窟开放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萍说。

“十一”过后,莫高窟还传出了另外一个“百万人次”,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自正式运行后累计游客接待量突破100万人次。这意味着,新的参观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壁画要修复,更要“备份”

“《敦煌莫高窟:中国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展将于明年5月至9月在美国举办。”今年

7月,此消息一出即引发全球关注。

“这是敦煌艺术首次在美国集中展出,更是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和敦煌研究院超过25年合作保护莫高窟的成果展。”罗华庆说。

此次盖蒂展的复制洞窟分别是:敦煌现存最早的第275窟,建于西魏时期的第285窟,建于盛唐晚期的第320窟。展览还将全面展现第85窟的修复过程。盖蒂保护研究所与敦煌研究院就是因第85窟结缘。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莫高窟保护工作由此走上了国际合作之路。

“85窟的病害具有典型性,当时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技术。”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的苏伯民1993年参与到第85窟壁画的病害调查和修复中。

酥碱和空鼓是莫高窟壁画的“常见病”,85窟也不例外。在中美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85窟壁画保护项目成了国家文物局、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联合制订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指导下第一个范例。

在昏暗、阴冷的洞窟内,中美专家反复钻研,不但破解了莫高窟本身的诸多难题,还总结出了一套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先进壁画保护理念和遗址管理方法,并为莫高窟“预防性保护”奠定了基础。

“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保健,而不是动手术。”结缘85窟的苏伯民现任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他说:“修复技术不但要更加精细化,而且要尽量符合文物原状保护、更少干预的要求。”

壁画是如何一点一点褪变的?褪变速度是多少?监测和把握这种褪变的规律,是预防性保护的关键。苏伯民介绍,包括莫高窟微环境监测在内的多种监测体系已经建立,每年会对莫高窟进行年度检查。

“文物保护不是GDP,不能用数字衡量,也不能用美而全来衡量。”苏伯民说,原真性和完整性极为重要,“我们希望壁画青春永驻,今年这样子,明年还是这样子。”

敦煌壁画要修复,更要“备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敦煌研究院就开始引入数字技术为莫高窟“永葆青春”。

2015年夏季达沃斯会场中,一组由激光扫描成像技术展示的莫高窟壁画备受瞩目。这组“壁画”来自莫高窟第220洞,观众通过球形投影不仅可以感受敦煌壁画的震撼,还可通过电子放大镜看到画面细节。

“利用色彩复原、动漫、放大镜等方式展示莫高窟,让静止的壁画活了起来。”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吴健说,在香港敦煌之友的赞助下,香港城市大学与敦煌研究院合作推出了这个项目。

在用数字技术等展示壁画缤纷色彩的同时,用数字拍摄和存储壁画的工作正在莫高窟展开,一个外延更加广阔的“数字敦煌”构想也正逐步成型。

“物质的东西会退化消失,数字化则能进行保存,并与公众分享、弘扬敦煌文化。”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说,基于莫高窟壁画彩塑采集,涵盖遗产保护、学术研究、教育推广、艺术弘扬等方面的数字资料库正在建设之中。

“莫高窟是一部百科全书,当下对于我们而言,所要做的是发现并建立古老洞窟与现代文明社会的联系。”敦煌研究院网络中心主任助理杜鹃介绍说,从去年7月开始做微信至今,他们已经推送62篇原创作品,其中中秋节发布的《月印敦煌》,单篇浏览量达1.7万次,接近高峰时段参观莫高窟的游客人数。他们还研发了莫高窟移动导览WebApp、敦煌石窟二维码图文简介系统等数字文化创意产品,实现莫高窟线上“深度游”。

让风沙远离莫高窟

从公元4世纪开始营造至今,莫高窟已在戈壁流沙中“活”了1600多年。是什么力量让它深陷沙海而不被掩埋?

答案只有一个:治沙,让风沙远离莫高窟。

第146窟是莫高窟的一个下层洞窟,甬道两侧,积沙磨损壁画的痕迹清晰可见,一条长约5米的沙线从甬道顶斜着伸向地面,这条线下面,壁画的颜色已经消失,甚至裸露出地仗层。不光146窟,许多底层洞窟,都被流沙淹没过洞口。

据敦煌悬泉置出土的汉简记载,早在汉代,敦煌地区就已经有了沙尘暴。而莫高窟第65窟题记的相关内容也表明,西夏占领敦煌时期,就有信徒开始为莫高窟清沙。

1944年敦煌莫高窟成立保护机构后,风沙依然是莫高窟的重要危害之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被风沙掩埋的底层洞窟才被清理干净,此后一段时期,窟前扫沙和窟内清沙还被当作新人入院教育的“必修课”。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以前,窟区每年要清掉3000到4000立方米沙子。

科研人员发现,被风送至窟区的沙子,会对壁画产生缓慢但致命的危害。

“看上去壁画表面只是落了一层沙土,但它损坏的机理就是磨蚀,会把壁画表面慢慢磨掉。”敦煌研究院保护所副所长汪万福说。

2008年,敦煌莫高窟有史以来最大的保护利用工程开工,其中风沙防护工程是其中的重要子项目。在原有风沙防护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砾石铺压,扩大了高立式阻沙栅栏、麦草方格沙障和植物固沙林带防护,进一步完善了莫高窟崖顶风沙防护体系。

据监测,这一系列工程的实施使进入窟区的年积沙量减少了85%以上,极大减缓了风沙对敦煌文物的危害,改善了窟区生态。

研究还发现,莫高窟地区多风,有相对稳定的偏西风、偏南风和偏东风三组风。年出现频率最高的偏南风风力较小,搬运沙物质能力有限;而出现频率相对较少的偏西风,风力大,夹杂沙物质多,是莫高窟窟区形成积沙的主要风向;偏东风,出现频率最小,却是“益风”,不但对鸣沙山的东移有抑制作用,而且对窟顶沉积沙物质的反向搬运亦有明显效果。

汪万福认为这三组稳定且相克的风,是莫高窟千年来免遭流沙掩埋的主要原因。

莫高窟治沙不易,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水资源十分短缺。

“莫高窟水资源太珍贵,无滴灌生物治沙将是未来发展方向。”在莫高窟顶靠近沙山的一片空地上,几个白色温室格外醒目,这是李红寿的实验室。

李红寿曾从事过园林工作,后又加入治沙行列,他清楚种活一棵苗木对莫高窟的意义。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他和同事在沙漠边缘试验栽植了6000平方米的无滴灌沙生植物,成活率竟然在70%以上,这更坚定了他们根治莫高窟风沙的决心。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风沙远离洞窟,让这块人类文明的瑰宝代代相传。

据《瞭望》新闻周刊

新闻推荐

兰州公路管理局试验检测技术服务中心举办安全消防知识培训

本报讯(通讯员陈瑞颖记者胡旺弟)近日,兰州公路管理局试验检测技术服务中心为了进一步增强全体职工的安全生产与消防意识,特邀清甘肃五进防火知识宣传中心的王成康教官为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了一次生动...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敦煌莫高窟“保卫战”)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