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 永登新闻 皋兰新闻 榆中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兰州市 > 兰州新闻 > 正文

多情的巴丹吉林流泪了

来源:兰州晚报 2009-10-25 20:56   https://www.yybnet.net/

领队王乃昂(中)与队员合影欢呼整装待发

毒辣的太阳晒爆了皮、烫人的沙砾磨烂了脚,每个队员都想快点走出沙漠,但是当真要离开巴丹吉林的时候,每个队员都对这里恋恋难舍。“我们这次科考没有遇到什么恶劣天气,巴丹吉林没有用它最残忍的—面来对待我们,而是用它最美丽的—面迎接我们。”

不知是不是领队王乃昂的话感动了巴丹吉林,外面竟然下起了小雨,巴丹吉林—年的降水量才有40毫米,而蒸发量大于4000毫米,这来之不易的小雨让人为之感动。当地的牧民开玩笑地说:“巴丹吉林流泪了,它是在为你们送行啊。”

沙漠里的飙车瘾

站在100米的沙山向下望,人不过是个小黑点。队员董春雨坐的越野车正要往下开,轻轻一点油门后,汽车从35度的斜坡上狂奔而下,途中需躲避小沙丘和小型灌木,方向盘大幅度地左右扭转,油门被司机踩得时紧时松。车子在沙山上上下跳跃,在剧烈的抖动中大地扑面而来,随着前胎重重地着地,车着地了。刚才还大喊:“让我下去。”的董春雨沉默半晌后,突然间大声吼叫:“爽啊!”科考队除徒步组外还有风沙地貌组和植被调查组,这两个组的队员们可驱车前往勘测点,科队员董春雨经常这样坐车去采样,整个下坡过程被他形容为像坐过山车。

巴丹吉林沙漠中地形复杂,开车十分讲究技巧,需找好角度从较缓的迎风坡上,坡上行车时需上下迂回走S型路线才能前进,有时,车要从别的沙山绕一圈才能到达眼前的沙山。为了选择最佳的测量角度和取样地点,队员们经常会多次调整观测地点,选来挑去,又回到第一个观测点的情况不在少数,但是对此,司机师傅们没有一句怨言,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靠近观测点。快出沙漠时,队员们才知道,由于要频繁踩刹车,许多司机师傅的脚都被磨出了血泡,但他们从不吭一声。为了节省队员们的时间,这里的车子只要一启动,就像在飙车。

无风不眠的牧民

巴丹吉林的风从早吹到晚,一年四季总不停。队员在无人区碰到的沙尘天气,在当地牧民眼里只能算是吹了点风、扬了点沙,真正的沙尘暴天气可是会让骆驼都大声哀嚎。

科考队中的司机全是本地人,沙漠中生存的艰辛磨练出他们粗犷、淳朴的性格。他们总是默默地把帐篷下最阴凉的地方让给队员们,自己缩在车旁一小块的阴影中,在他们眼中,这群科考队员都是些需要照顾的“娃娃们”呢。

牧民们习惯了这里的风沙,晚上,他们更喜欢睡在帐篷外,一床被子,一个被单,往车旁一铺,就会一觉到天亮。大地是床、夜空是被,听不到风声,睡不着觉。

司机许师傅是蒙古人,他住在诺尔图湖泊,以放牧为生,他的祖辈曾经修缮过巴丹吉林庙,自己曾经开车穿越过巴丹吉林沙漠。这个体形微胖的中年人,每晚都会给队员们讲有关巴丹吉林的故事。尽管许师傅的汉语听不太懂,但那悠扬的声调中饱含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那低沉的嗓音让巴丹吉林的夜晚那样深远、那样辽阔。

许师傅的故事把许多队员每天必做的科考日记都给耽搁了,大家都对这片沙漠动了感情。但是等到第二天上路,许师傅又成了这里的“霸王”,叼着烟卷,伴随着激情奔放的蒙古歌曲,在沙漠中驰骋,和昨晚的许师傅判若两人。

是阿姨更像妈妈

给队员们做饭的阿姨,起得最早,队员5点多起床,她4点多起来给队员做早饭;晚上队员10点睡觉时,她还在忙着收拾锅碗瓢盆;她经常把饭盛好,放在队员手里,生怕做饭的火热着这群娃娃们;只要顾得过来,她就发动司机师傅给队员们改善生活,一起动手给队员揪面片、炸油饼。看着累了一天的队员们,东倒西歪的,她嘴里常念叨:“把娃娃们累坏了呀。”

最让队员们感动的是,这个阿姨会把省下来的黄瓜分给队员,沙漠里的黄瓜啊,珍贵而可口,哪怕只是一小口,也足以让人绽放出最灿烂的笑容。她心疼地看着娃娃们狼吞虎咽,队员们的一声谢谢,会让她心满意足地高兴许久。队员们后来才知道,这点黄瓜都是阿姨一点一点攒下来的,不但自己舍不得吃,她还警告那些司机师傅:“不许碰黄瓜,这些黄瓜都是给娃娃们留的。”整个场景被一位随行记者看到,告诉队员时,大家都已在返回兰州的途中了。

采访中,许多队员都愿意把这位阿姨当成自己的妈妈来描述,然而直到现在,队员们也不知道这位阿姨的姓名,有太多淳朴善良的牧民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即使是那位会讲故事的许师傅,也是队员在途中给他临时起的称谓。这群无风不眠的牧民已经和脚下暖暖的沙粒一起成为了队员们最珍贵的回忆,巴丹吉林景美,人更美。

了不起的王乃昂

提起领队王乃昂,队员们都竖起大拇指说,了不起。

王乃昂47岁,是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院长,是队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个。他不但要与20多岁的队员们一起徒步穿越沙漠,还要负责整个科研工作任务和队员们的饮食起居。

年龄最大,但是和年轻队员相比,他的行程只快不慢,他要保证与外界的联络时刻通畅,分配食物与水、制定行进路线、选择就寝的营地,沙尘来了,他忧心忡忡,深怕会影响接下来的行程。为了对付狼,他要求队员在帐篷外踏上自己的脚印,标明自己的领地,更换手电筒里的电池,用强光吓退狼。他的睡眠一向不好,到了沙漠睡眠更不好,但是偏偏累了一天的队员,鼾声从一个帐篷响到另外一个帐篷,让他很难睡个好觉。

他最忙、最累,也是精力最旺盛的队员。20日,快出无人区的时候,队员们发现了一只尾巴很长的狐狸,这只狐狸偏黄色,体形较小,动作非常敏捷,王乃昂的兴奋劲一下上来了,抱着8斤的专业相机去追赶狐狸,队员张华安在日记中写道:“狐狸实在狡猾,在沙丘顶部和底部反复转换位置,折腾了我们每一个人,队员们有很多实在跑不动了,而王老师仍拼命追赶着,他的兴致达到了高涨,所有的劳累疲倦全部被抛之脑后,他一直在追,我们只能尽力往前,尽量跟上他,我们追了50多分钟仍未追上狐狸,带点小小失望的王老师给这个狐狸取名为‘巴丹吉林狐\’,王老师很风趣,为它取了个经典的名字。”王乃昂追狐狸的段落,感动了许多队员,他们不知道,比他们还疲惫的王乃昂从哪里来的精神头去这样追逐一只狐狸。

庆功宴上,王乃昂动情地说:“巴丹吉林没有用它最残忍的一面来对待我们,而是用它最美丽的一面迎接我们。”这句将沙漠人性化的评语后来演变成许多队员对巴丹吉林的眷恋,队员们经常用感恩的心去回忆巴丹吉林沙漠,回忆这位平易近人的院长。

庆功宴失眠夜

酒在沙漠是被禁止的,因为酒精会消耗体内的水分,只会让人更加缺水。但是沿途的劳累却让人更加想念酒,没办法,不能不喝,但得限量,十个人1瓶啤酒,倒进杯子里不过刚一口。

李开佳的酒量很差,即使在无人区,看到队员们有滋有味地喝着啤酒,他也不为所动。但在24日的庆功宴上,他很想喝醉,尴尬的是,酒还是这样少,35个人两捆啤酒,倒在杯子里只有半杯。即使在20日无人区沙尘天气中,帐篷在头顶呼啦啦地晃动,李开佳也是倒头就睡,一觉到天亮。但是那天他却失眠了。一起患难与共的牧民,一句简短的“欢迎再来巴丹吉林!”就默然离去。队友们那深深的一抱啊,天地为之动容,巴丹吉林,也许明天就相见,也许今生不相逢。

25日下午,科考队在位于阿拉善右旗的世界沙漠地质公园大门结束全程考察,他们依次通过了李家坑、古尔班乌兰、乌兰色日、日格勒、巴丹吉林庙、诺尔图、宝日陶勒盖,由于准备充分、调度合理,科考活动比预计时间提前了两天。在走出沙漠的那一刻,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掌声中,曾经那么渴望走出沙漠,一心想快点吃到大米的张华安此时正在悄悄流泪。他在日记中写道:“一种舍不得的情绪突然降临在我身上,这是我们的家,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

转眼,队员离开巴丹吉林沙漠快一个月了,城市的生活还是让他们有点小小的不适应,队员们管这叫“巴丹吉林后遗症”。张华安说他两个月内都不会再碰方便面,同学一聚餐,他就会很紧张地问:“不会是吃面吧?”李开佳常想念睡在沙子上的感觉,不习惯宿舍的床,不习惯宿舍的室友起得那么晚,不习惯街上这么吵。白旸清晨起来习惯性地将水壶里面盛满水,走到哪里都想席地而坐。

中午和队员聚餐时,记者更换掉在餐桌上的勺子,他们相视而笑说:“没关系的,别说掉在桌子上,就是掉在地上我们也捡起来照用。”记者突然想到,在巴丹吉林,他们是用沙子在洗碗。原始、粗犷、与世无争的巴丹吉林沙漠对队员的影响无处不在却又归隐在队员的灵魂深处,要不是对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采访,记者差点就忘了,眼前这些年龄不过二十四五的年轻人正是徒步穿越巴丹吉林沙漠的勇士,早在进入沙漠的第一天,他们就为巴丹吉林而心潮澎湃。本版图片由科考队员白旸张华安/提供

新闻推荐

兰州西安直飞兰州北京直飞兰州厦门直飞兰州海口直飞兰

兰州-西安 直飞  180.00兰州-北京   &nbs...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秋阳明媚难挡寒冷2009-10-26 10:42
评论:(多情的巴丹吉林流泪了)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