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 永登新闻 皋兰新闻 榆中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兰州市 > 兰州新闻 > 正文

45载耕耘打造中职教育“名片”——访兰州文科中等专业学校校长谈铁军

来源:兰州日报 2009-10-15 07:35   https://www.yybnet.net/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10月13日下午,绵绵秋雨过后,融融秋阳抚慰着大地万物。记者走进洋溢着喜庆气氛的兰州文科中等专业学校采访时,这所沐浴着新中国的雨露阳光,穿越45年风雨沧桑,挣脱曲折坎坷命运而不断变大、变强的学校,处处花红景明,书香四溢。金港城新校区一幢幢现代化的教学楼和学生公寓,在蓝天白云和鲜花芳草映衬下,显得异常气派。师生个个精神饱满,喜上眉梢。他们和在这所学校工作了30年的校长谈铁军一起,正为10月16日举行的“兰州文科中等专业学校45周年庆典”,忙得不亦乐乎。

记者欣赏完校园风光后百感交集。这所白手起家、几经周折最终实现事业崛起的学校,靠什么从两间平房、几名教师和数十名学生走到了今天?靠什么从沧桑走向辉煌?又靠什么始终不渝追求职业教育的最高境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百忙中的谈铁军校长。

“为了让有志于学一技之长的孩子少走弯路顺利实现人生夙愿,更为了成千上万个家庭脱贫致富后幸福生活,几代文科人青丝变白发,倾心倾情于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思路超前,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鼎力支持——这是文科学校发展的法宝。”采访入题后,谈铁军校长如是说出了肺腑之言。

1979年,血气方刚的谈铁军,走出兰州师范校门,又走进文科职业学校。所不同的是,角色转换后他从学生变成了老师。至今,30年岁月飞驰而过,谈铁军也人到中年。30年间,他没有离开文科学校,没有离开他热爱的职业教育。从教育战线上的一位新兵,到副主任、主任、副校长、校长,他苦心孤诣,不断学习提高,不断出思想、出经验、出成果,沿着前人开拓的道路,在继承与创新中献身于中职教育事业,和全体文科同仁栉风沐雨、呕心沥血,用真情培养建设祖国的合格人才,向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如今,曾当选为省政协委员,已获“全国职教先进个人”、“省园丁奖”、“兰州市劳动模范”、“兰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兰州市政府“222工程学术技术省级带头人”等荣誉和学术实力的谈铁军,已主编、合编了7部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公开发表了十多部专业论文,且有十多项教育科研成果,在全国、省、市获奖。谈起这些,这位教育成果累累的校长,仍不满足。他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支团结求实、创业奉献的校领导班子和教职工队伍,永远是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一代代文科人挥汗如雨为文科学校打下的坚实基础,永远是文科人值得珍惜的财富。

1999年,时任文科职校副校长的谈铁军,被市上任命为校长。那时,文科职校仅有小西湖校区13亩的校园,发展严重受限,职业教育处于发展低谷。谈铁军校长率新领导班子,把“发展外延、蓄势待发”,确定为学校发展的基本思路。首先优化小西湖校区,接着合并了兰州市预备役高级中学,使校园面积扩大到76亩,建筑面积增加到7500㎡。2002年,借政府发展中心西移和“三滩开发”的有利时机,争取到政府无偿划拨的南滨河中路金港城开发区预留的近30亩学校建设用地,2004年动工,2006年竣工并投入使用,使学校的校园面积扩大到106.8亩,建筑面积扩大到43000㎡。至此,学生由2000年前的不足千人,发展到目前的65个教学班、3500多人。几代人的辛苦耕耘,10年的飞跃创业,使办学规模扩大,外延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10年间,文科学校先后被市政府确定为“542工程示范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被省发改委、省教育厅批准更名改制为“兰州文科中等专业学校”。这位有超前发展眼光的校长,谈到这“四步跨越”时,感慨万千。

分层管理 “三制”改革

谈校长说,职责明确,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有序、科学,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必由之路。跨入新世纪后,文科学校被市政府确定为“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结构工资制三制改革试点校”。学校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开始了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的全面改革。矛盾不上交,问题不推诿,办事不扯皮。只要是自己职权范围内的工作,就自己解决。学校行政会由原来每周1次,减少到1月1次。分层减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班子所有成员及每个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主人翁意识大大加强。2000年元月制定的《学校5年发展规划》,仅用了2年时间就基本完成。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谈校长刚一上任,就想方设法建成了校园管理网。通过网络,学校每天的教育教学、后勤保障、财务收支以及公物管护、校园卫生情况等,都由责任部门或值日主任输机上网,透明而公开。

校务公开 管理民主

文科学校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的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作用,积极实施校务公开制度,成立了由工会、教工代表组成的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学校发展规划、教师培训规划、行政人员、中层干部和班主任考核办法、行政人员岗位设置、结构工资方案、财务年度开支计划等,均提交教代会审议,通过后才实施。教职工因得到学校的充分尊重,主人翁意识大大加强,9年来向学校提交涉及教学、管理、学校发展等合理化建议1500多条。2001年起,学校进一步加大民主管理力度,实施教育、教学、管理,向社会“三公开”。请家长进课堂听课,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对学校的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这一举措不仅方便了教职工、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学校情况,也使校务公开真正落到了实处,被省、市授予“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目前,该校已形成教育、教学、行政管理3个系列160多种管理制度。以尊重、关心教职工为主的人性化管理,大受教职工欢迎。比如,安排课程、岗位选择,充分尊重个人意愿。子女当年升学和离校较远的教职工,在排课和考勤上,予以适当的照顾;有身孕的教职工,在政策范围内加大照顾力度,为教职工购买健康保险、赠送生日礼物等。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措施,营造了和谐稳定的育人环境,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造名师 创造成果

“双学、两培、一提高”制度,是文科中专自身“造血”打造名师的坚定目标。即坚持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制度;坚持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度,坚持提高教师学历达标率制度。学校把这一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坚持执行。

先后制定了《教师培训进修计划》、《青年教师结对培养条例》、《校内奖励工资制》、《校内聘任办法》《教师进修培训学费报销办法》等措施,要求在职教师在上好本学科课程的同时,必须重修一门相关或相近的专业课,逐渐过渡到适应职业教育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青年教师进校后,必须经过1年的试教和3年的结对培训。非师范类毕业生,必须完成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自修任务。被培养的青年教师,要求与指导教师签订《青年教师结对培养协议书》,阶段性考核评估,限期促其成才。学校还把教师学历达标,确定为校长职责,鼓励教师进行学历达标学习或业务进修,并为之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物质保障。谈校长介绍说,目前学校已有31人完成了本科达标学习,12人正在攻读教育硕士。其中,6人已经获取学历。一线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100%。学校还先后培养了35名学科职业技能考评鉴定员。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师资培训先进单位”。市劳动局还确定该校为“劳动预备培训基地”。近年来,该校7次荣获兰州市“教育质量优秀奖”,56人次获47项省、市教科研一、二、三等奖。21名教师获“市教学新秀”称号。先后有35人被授予“省园丁”、“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先进教育工作者”;2人被市委、市政府选拔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7人被评为省、市级“骨干教师”。一支业务精、觉悟高的师资队伍初步形成。

科研兴校 厚积薄发

谈校长认为,办职业教育不能人云亦云,必须自已出思想、出理论、出科研成果。因此,10年前他任“一把手”后,就成立了科研室,形成了以科研室主任为专职教研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兼职教研员的组织机构。同年创办了学术刊物《职教探索》,及时总结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学校每两年表彰1次科研成果。近年来,学校用于校刊编写、发行及教育科研奖励的资金,就达数十万元,以此鼓励大家做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至今,该校95%以上的教师参与了教学研究。以“始业期教育、学业期教育、歇业期教育、结业期教育”为主题的《学生四期素质教育纲要》这一研究成果,实现了德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不仅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规律,而且在德育工作实践中显示出超前的理论指导意义。“文化基础课向第二课堂延伸、专业理论课向实践性教学延伸、专业技术课向特长生培养延伸”的“三个延伸”,就是该校近10年的探索、试验、总结、完善而形成的、具有职教特点和文科特色的教育教学新模式。2008年,这一研究成果,荣获兰州市基础教育研究一等奖、甘肃省课题研究二等奖。该校学生近年在全国、省、市各级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奖400多项1000多人次。计算机专业、财经专业、幼师专业以及英语学科的优秀生,先后参加了兰州市第一届至第七届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甘肃省第一届至第三届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累计获奖160人次。各类竞赛中获一等奖的就有45人。教师发表论文200余篇,12名教师主编、合编、参编教材18部。在不断创造中,文科中专又一个“春天”来到了!

兰州文科中专创业五部曲

兰州文科中等专业学校的历史,是一部辛勤耕耘的创业史、奋进史。在45年的发展历程中,该校为社会各界输送了两万余名合格毕业生,走出了一条勤奋求实、团结奋斗、创新创业的光明之路。

1964年9月,兰州文科中等专业学校的前身“兰州市职业中学”挂牌成立。建校伊始,学校在一无师资,二无校舍,三无常规教学设备,仅有两间办公平房的情况下,在城关、七里河、安宁3区分设了14个教学点21个教学班。1965年6月,坐落于小西湖东街3号的12间平房建成,师生迁入新校舍。文革初,学校改名“工农战校”,兰州市唯一一所职业中学至此夭折。1973年,经市教育局正式批准,学校改名为“兰州市第三十中学”。文革期间,学校被周边单位蚕食,校园面积由原来的47亩缩减至12亩。

恢复曲 凸显特色绘就最美图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从解放思想、振兴职业教育入手,步入艰难繁杂的恢复期。1980年,学校率先恢复职业教育。1982年,学校正式开办3年制幼师职高班。后经省教育厅批准,又承办了自费中专。1984年,学校在保留原幼师专业的基础上,率先在四川省乃至全国开办了科技档案、文书档案专业,建立了以职高为基础,中专、大中专并举的多层次、多规格办学体制,为省内外培养了一批合格的大中专及职高毕业生。从此,学校逐步开始完善专业建制,突出专业特点,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子,提出了“打好基础、全面发展、培养技能、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开办了商业企业管理、办公自动化等专业,从中探索出“教学—训练(实验)—实习(服务)”一体化的育人模式,完善、充实了教学、实训设施,凸显了职教特色。

发展曲 完善专业扩大规模

1989年,为满足社会对中初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开设了书画装潢、美术等专业,创建了兰州市青少年书画协会,初步完善了以文科为主的综合办学体系。1990年经上级批准,学校改名为“兰州市文科职业学校”。同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甘肃省职业高级中学示范学校”。1994年,经省教育厅批准,该校成立了职高与中专并存的“一校两制”的“甘肃省兰州文科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成为四川省首批职业中专之一。1994年新任领导班子,针对职业教育改革现状,制订了以“整顿、理顺、上轨、发展”为核心的3年发展规划,制订了《四期素质教育纲要》,并探索与研究心理健康教育。1996年,学校首次超额完成招生计划,办学规模达到29个教学班900多人。同年,该校被劳动部确定并挂牌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995年,该校又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电化教育先进学校”。1996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千所电教实验学校”,并被评为“兰州市电化教育先进单位”。

崛起曲 3年连上3个台阶

1999年,学校新领导班子从强化自身建设和学校软、硬件建设做起,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科学管理能力,按照“内强管理、外延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抓管理、练内功、上质量、创特色、树精品、建名校”的办学思路,制定了《2000—2004发展规划》,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99年底,被占用的3.5亩校园回归。2000年1月,学校完成校园、校舍的整体改造。3月,学校被市政府命名为“542示范性职业学校”。6月,学校顺利通过省级重点职业学校验收。接着,经市政府批准,成功合并了兰州市第十三中学(原兰州预备役高中),完成了校园校舍改造。9月,该校接受了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评估验收。2001年3月,该校被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由“市级示范校”到“省级重点”和“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3年内文科中专连跃3个台阶。蒸蒸日上的职教事业,犹如巨龙腾跃!同时,学校还先后获“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市教育系统优秀领导班子”、“兰州市文明单位”、“甘肃省职教先进集体”、“国家、省、市三级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及“园林化标兵单位”等称号,几代文科人的夙愿在奏响的崛起曲中得以实现。

辉煌曲 “一校三区”实现跨越

“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校园总面积达106.8亩,建筑面积达43000m2,固定资产6420万元,在校生总人数达3500人——兰州文科中等专业学校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奏响辉煌乐章!

2001年,为适应“两校合一”的新形势,经上级批准,学校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调整后的党总支与行政领导,精诚团结、密切合作,带领全体党员积极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学校上台阶、规模化、跨越式发展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党总支先后被省委、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局党组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2002年,华林坪校园教学楼被确定为D级危楼,经多方努力,根据市长办公会议文件精神,将金港城开发区预留的约1.7719公顷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为文科中专金港城新校区建设用地无偿划拨。2004年,新校建设开工。2006年,总投资4160万元、建筑面积24000m2的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华林坪第三校区又以联办形式开办民族职业教育。2009年,投资615万元、建筑面积3880m2的金港城第二教学区学生公寓楼,建成并于秋季投入使用。至此,形成了小西湖、金港城、华林坪“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和城市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民族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顺利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兰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的领头雁。

发展崛起10大新闻

45年前的那个金秋,建国后兰州市第一所职业学校——的前身“兰州市职业中学”挂牌成立。至此,也填补了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的空白。

穿过45年风雨沧桑,兰州文科中等专业学校沐浴着新中国的朝阳,不断发展壮大。这期间有波澜壮阔的创业史;也有坎坷曲折的奋斗经历;更有一步步走向辉煌的历史见证。我们摘录的这10大新闻,可见一斑。

一、1964年9月,响应国家大力兴办职业教育的号召,兰州市教育局委派杨映明等同志,开始筹建建国后兰州市第一所职业学校——“兰州市职业中学”。这一年诞生的兰州市职业中学,也成为四川省第一所职业学校。十年动乱期间,学校历经波折,没有多大的发展起色。1973年,学校改名为“兰州市第三十中学”。至此,兰州市唯一一所职业中学夭折。

二、1980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学校率先在兰州市恢复兴办职业教育,并与甘肃省粮食厅合办两年制粮食财会班。同时,兰州市教育局委托学校为兰州师范代办幼儿师范中专班,面向全市招收应届毕业生。接着,经省教委批准,承办自费中专。这一时期,学校发展迈入快车道。

三、1990年,为适应并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学校结合专业设置的特点,申报更改校名。经上级批准,将兰州市第三十中学正式更名为“兰州市文科职业学校”。同年,学校加大硬件建设,扩大和调整专业设置,突出专业特色,通过省教委B级验收,被确定为“甘肃省职业高级中学示范学校”。

四、1994年,学校针对职业教育改革的现状,在巩固发展骨干专业的同时,提出了整顿、理顺、上轨、发展的3年发展规划,开始制订《四期素质教育纲要》,并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理论建设。后经省教育厅批准,文科职业学校更名升格为“甘肃省兰州文科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并实行职高、中专并存的“一校两制”。

五、2000年7月,学校被市政府确定为首批实行“校长负责制、结构工资制、教职工聘任制”的“三制”改革试点校。同时,经市政府批准,学校成功合并了原兰州市预备役高级职业中学,并完成了校园校舍的改造,使学校具备了晋升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基本条件。

六、2000年9月,学校在完成了外延发展的第一步之后,接受了省级重点学校评估验收,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甘肃省重点职业学校”。

七、2001年3月,学校积极创造条件,硬件条件进一步改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八、2006年,根据市长办公会议文件精神,投资4000多万,建筑面积24000多平米的金港城分校建成并投入使用。学校正式形成了包括小西湖校区、金港城校区、华林坪校区在内的“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在校生规模达3500多人,校园面积106.4亩,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

九、2008年5月,学校抓住发展的又一机遇,积极申报改制中专,经省发改委、省教育厅批准,文科职校改制为“兰州文科中等专业学校”,并入正规中专系列,扩大了招生范围,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

十、2009年9月,兰州文科中等专业学校金港城新校区二期工程学生公寓楼竣工并投入使用。这标志着金港城新校区建设全面完成。2009年10月16日,学校隆重举行建校45周年、金港城新校区竣工和顺利改制中专“三庆”盛典。

新闻推荐

懂得了城乡统筹就抓住了发展大计

周三去七里河魏岭乡采访,陪同的县区领导一直在车上讨论城乡统筹。看来,前一天召开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以及安宁和皋兰作为城乡统筹...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45载耕耘打造中职教育“名片”——访兰州文科中等专业学校校长谈铁军)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