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的所有遇见,都是生命中最美的重逢。
——题记
(一)
乡土是难以忘却的情怀。记忆最深的是五年前,随同市教育局师资处的老师去她蹲点的皋兰县九合镇帮扶点帮教。那是一处依山而建的山村小学教学点,全校27个学生,12个老师,55岁以上老教师一半,更意想不到的是,学校没有女老师,只有一位食堂的阿姨。校长感叹道,条件艰苦,留不住啊!我们去的时候正是课间,学前班的孩子竟天真的管老师叫爷爷,一老一小如此分明,如此和谐而残酷地搭配成一幅动人而心酸的画面!
从教学点回来以后,心里就难以抑制地想写点东西,因为你脑海里一直在不停地滚动着两个词:“留不住”“坚守”——绵绵的群山,空落的校园,寥寥的师生,点点的身影……铃声响过,那些和蔼而慈祥的“爷爷老师”们,起身离开炉火,燃一根卷烟,夹一摞书本,缓缓走向教室,留给你一副在寒风中微微蜷缩着的,而又高高大大的背影。那背影赤心而无杂念,坚实而具情怀;那背影钟情于一方厚土,穷尽着毕生的精力。
朝如斯,夕如斯,踏踏实实地坚守了一辈子,永远固守着这一弯大山,扎根于这一片黄土,山为障,树为屏,天为伞,校为家,和孩子们一起,每天迎着新生的朝阳遥望着朦胧的远方,不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我知道,这样的村小、这样的背影,之所以让我崇敬而感动,就是因为它有太多的故事值得我记述。尽管,风雨中不堪重负的时候,那些背影,也许曾悄悄呻吟过,但我更坚信,当那些孩子终于长大,离开曾殷殷守护他们的目光坚定走向远方的时候,这背影更有欢乐和幸福……
五年过去,不知这些“爷爷老师”们今天可好;不知那些个新生后辈是否跟“爷爷老师”们一样在那留下来继续坚守。但我确信一点,心在哪里安放,人生就会在哪里绽放。
(二)
今夏5月,兰州市教育局组织开展“名师乡村教育行”活动,作为“教育扶贫团队”成员之一,我有幸再次踏上这条似曾相识的山路,只不过这一次去的是另一个扶贫点:皋兰县忠和镇崖川村。去崖川的前一个晚上,急切地想知道今天的崖川是不是还是当年九合教学点的那个状况:老老的老师、小小的学生、默默的大山、静静的村庄……朋友发来微圈告诉我,错了,今非昔比,今天的扶贫点早已不是你脑海里的那幅模样了。
早晨,清风徐徐、花香淡淡,不到40分钟的车程,我们已到达目的地——忠和崖川小学。学校坐落在一片群山环绕的宽阔田野之中,周围绿树丛丛,村落斑斑。学校校园不大,主楼是一座黄白相间的四层小楼,楼前是标准的红色塑胶跑道,后面还有一排整齐的平房,那是师生食堂,一切都显得精致而洁净。我们进校时,全校160名师生正在早操,仅这师生数,已比五年前的九合教学点壮观数倍,硬实令人欣慰。绿茵操场宽阔舒适,红色身影欢乐跃动,一长串哨声在山川回荡。欢乐、祥和、深沉、美丽,这是乡村校园赐予我的头一份礼物。对于一个在城市轨道上奔跑了近30年的教师来说,这片芬芳的泥土地和世外桃源般的校园,足以让我心生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欢悦。
绕着校园楼上楼下走了一圈,我的眼睛告诉我,今天的农村学校,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的逐步推进以及农村中小学标准化的大力建设,硬件设施与城镇学校的基础设施水平已经不相上下,农村孩子的学习环境甚至超过了一些城镇学校,至少,眼前这所崖小要比我所在的附小崭新几倍。各楼层楼宇文化,科技、舞蹈、书吧等各类功能教室、多媒体设备等一应俱全。既然硬件设施一点儿不比城市学校落后,那么当下的乡村学校究竟还缺什么呢?他们需要帮扶究竟要“扶”哪些方面呢?这也是我自九合帮扶点回来后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近年来,乡村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严峻事实。正如九合那位老校长所感叹的“留不住”啊,是啊,乡村学校自己所培养出来的骨干教师纷纷寻求机会到城市学校去工作,这种状况使农村师资长期处于“贫血”和“失血”的状态。而乡村孩子的生命土壤,恰恰却是需要乡土生态的文化守护;乡村孩子的生命滋养,更是需要乡村教师的精神引领和乡村学校的教育觉醒。
乡村学校的生命首先在于有人,而且是年轻人,没有人,一切都无从谈起。乡村教育的唤醒需要的是真正扎根于乡土,理解乡土的这些老师们,当然也更需要政府的关注和投入。而此次我欣喜地了解到,眼前的这所崖小,20人的教师队伍中,35岁以下老师居然有9人,差不多占了一半,太让人欣慰了。前些年不断有专家呼吁,如何才能精准施策,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而今看来,回归乡土的乡村教师,已从“边缘人”走向“传承者”,乡村教育已在乡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发展起来了,乡村年轻老师也从夹缝中成长起来了,实在令人振奋。
(三)
流年不负,岁月可期。“崖川行”最让我欣喜与感动的是,与我结对的种子教师张星,很甜美的一个女孩,她居然把爱人也从别的学校拉到身边,就在崖小安了家,孩子就在崖小的幼儿园上学,一家三口从此安心从教、舒心生活。多美好啊,正如这满山满地的小菊花,在时光里,在这小小的空间里,那么安静而努力地生长,不问叶落何处,不问根归何地,只向着自己生命深处,本本分分地尽力,向上,不改其真,不移其志,我喟叹啊!我们此去,只是给他们伸出了一双手,而后所有的力气均将来自他们自己,所有的美丽也将来自他们本身,我相信,这些可敬可佩的新生力量,一定留得住、经得起、站得稳,自此向美而生,向上而行!
面对如此美好情境,我知道我有无数理由说出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大半天时间,和六年级的19个孩子以及来听课的十几个老师们共同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共同分享了《我的母语课》里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胡萝卜须的照相册》,共同体验了“胡萝卜须”成长中那一个又一个好笑又叫人流泪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后“情节大起大落,对话如风吹拂”的文学魅力。当孩子们最后“不小心”一伸手竟从书桌里掏出一本我提前藏好的《胡萝卜须》时;当他们跟着老师,终于把手里拿着的小板块拼成的课文纸魔术般地变为小小口袋书,同时也变成“胡萝卜须”的动态文字照相册时,他们一下惊呼起来,那情境的确令人动容。孩子,这也许就是我此行后能久久留下来的一点美好了——一起接力漂流阅读吧,“用母语温暖自己,让文学呵护童年”,让我们一起把心中对阅读的这一点美好传承下去。
让你们的心灵在最纯洁的人类智慧中悄然成长,静静开花……既然我们只能相聚一程,既然老师终不能陪你一生,那么,就让阅读带着我的长情,陪伴你们终身吧!
陌上花开,淡淡香来。回程路上远远飘来孩子们一片甜美的书声,瞬间温馨了所有的疲惫。微风吹来,清香愈醇。此时你分明感觉到,那些“爷爷老师”们喝着的淡淡清茶正融合在泥土的潮香里,提醒着满山繁花曾经的存在。心中的感动无以言说,只愿后起的老师们踏着前辈的足迹,一抹曾经“留不住”的遗憾,以泥土般自然、淳朴、温情、坚韧的生命姿态,扎根于乡村这块厚实的土地,捕捉和坚守那最美的原风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去追寻一个自愿、自发、自立、自美的生命历程,给自己也给美好的乡村教育再添一抹明媚和亮色!
□李小平
新闻推荐
甘肃省考生15日起可网上咨询高校招生情况 报考公安类考生须进行考察面试体检和体能测评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房惠玲)记者从省教育考试院获悉,7月15日起,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考试专业委员会联...
皋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皋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