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 永登新闻 皋兰新闻 榆中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兰州市 > 皋兰新闻 > 正文

我最乐意的事就是传承——访兰州鼓子传承人魏世发

来源:兰州日报 2017-05-25 05:10   https://www.yybnet.net/

说起兰州鼓子,许多兰州本地人会有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说熟悉,是因为它是兰州传统的曲艺形式。说陌生,是因为年轻人中真正听过并了解的人并不多。带着这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记者拜访了兰州鼓子的传承人——魏世发。一见面,魏老先生就热情地招待了记者,他说,我很欢迎年轻人能主动了解这个传统的艺术。攀谈之中,记者了解到,兰州鼓子有十个大调,百个曲牌。目前为止,兰州鼓子的产生及其形成的历史年代尚有争议。有人说源于唐代,有人说源于宋代,还有人认为源于明清时期。魏世发说:“依我对兰州鼓子多年来的了解和研究,再加上一些历史资料的印证,我觉得唐末宋初的可能性比较大。”然而《兰州鼓子研究》一书,却提出一种新的见解:“兰州鼓子的产生,应当在北京八角鼓……”魏世发举例说,比如唱腔中的“黑、白”是京腔的发音,而不是兰州土话的发音,唱词也抑扬顿挫,既有兰州口音,又有京韵。还有一种考据说兰州鼓子源于北京的八角鼓,且在清道咸前后,便开始在当地娱乐场所慢慢传唱了,所以也有人说兰州鼓子也吸收了京味的宫廷音乐形式。不过,这些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兰州鼓子的产生的原因是多元的,是有一个历史发展的结果。至于哪一种意见才是正确的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说起魏世发是如何走上这条曲艺之路的,他回忆说:“我出生于鼓子世家,受父亲的影响,自小就接触兰州鼓子,它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虽然那时候条件很艰苦,但是兰州鼓子为艰辛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即便是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岁月里,只要听到鼓子的声音就能忘记一切痛苦与烦恼。”

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在其父亲的言传身教、其祖父的单杆三弦伴奏下,魏世发开始逐字逐句地学习兰州鼓子的唱词,他说:“从那时起对兰州鼓子的痴迷就没有间断过,白天还要工作,我就利用上下班前后的零碎时间,坚持不间断地背记唱词,哼唱曲调,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才20出头的他已能熟练演唱好了几个曲目。

魏世发还记得自己的第一次演出是在当时的兰州市鼓子研究会——白塔山公园的百花茶厅。那时每唱完一曲,他都向鼓子界的老艺人们虚心请教。他说:“我很幸运,在我成长的年代,唱兰州鼓子的老艺人们都还健在,他们给了我极大地帮助。”在李海舟、陆应魁,张立忠等众多老艺人们的点拨中,他不断地学习和领悟,使他对学习演唱兰州鼓子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除了百花茶厅,那些年,他先后在朝阳村活动点、文化宫南部、西湖公园、工人俱乐部、王家庄、马滩、达家庄、龚家湾、老艺人们的家中等鼓子研究和活动点进行了无数次地演唱和伴奏。“我年轻的时候,用于演唱兰州鼓子的场所仅兰州市区就有15处之多,少则二三十个座位,多则几百个。尤其在解放初期,当时兰州人口只有18万,城区也只是从现在广场西口到小西湖,却有这么多的茶艺茶园,艺人达数百人之多,几乎到处都能听到兰州鼓子的声音。而兰州鼓子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密切相关,谁家有红白喜事,也请鼓子艺人去演唱助兴。如果是婚礼,艺人就唱《西厢记》,给新人的好日子锦上添花;如果遇到人家办丧事,则唱《罗成显魂》烘托悲伤的气氛。”魏世发对记者说道。魏世发这些年频繁地与老艺人和鼓子爱好者探讨、研究,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断提高了他的演唱水平和伴奏技窍。

然而就在魏世发兢兢业业学习的重要阶段,文革开始了,兰州鼓子被称作“四旧”禁止传唱。“我并没有放弃,回到家庭中继续演唱,并且从未间断,即使在文革期间,我仍然能坚持一周唱五次,就这样坚持了十年。我很庆幸那十年的不断坚持,如果那时没有坚持住,再捡回来就不太可能!”魏世发唏嘘道。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学习让他能熟练地演唱和伴奏,如今,他精通的曲目有《木樾剑》、《献娇娘》、《踏河》、《演功》、《惊梦》、《显魂》、《伯牙抚琴》等近40多首。

文革结束后,魏世发陆陆续续教了很多弟子,慢慢的他也总结出一些诀窍。他说:“我觉得要唱好兰州鼓子,首先要知道曲目的历史背景,人物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掌握发声的技巧,声音要讲究抑扬顿挫。在演唱的过程中,表演者要根据情景把握喉、唇、齿、鼻的巧妙运用。”他一边说着,一边给记者翻看他和徒弟演奏时的照片。

在教授和传播的过程中,魏世发从振兴和传承兰州鼓子的角度出发,精心点拨,耐心教授。他说:“我最乐于做的事就是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学生。”经过数十年的时间,他带出了数十名好学上进、唱腔音韵悠扬、字正腔圆的徒弟。他说,兰州鼓子是曲艺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唱词优美,弦律动听,给予人们以极大的幸福感和美的享受。曾经民间流传的有一千多首,我收纳整理的有近五百首,但是熟练掌握的只有不到十分之一。兰州鼓子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的经典,随着近些年老艺人们的不断离世,萎缩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些年从我的调查和访问中可以发现,当前在兰州市鼓子界中参与演唱演奏者大部分年龄在60岁以上,平均年龄66岁,40至50岁的爱好者为数不多,30至40岁的人员更少,兰州鼓子的后继乏人问题相当严重。有好多老艺人们的宝贵东西已经失传和面临失传的窘境!

“虽然面临的困难很严峻,但是从这些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兰州鼓子的前景是乐观的。”魏世发说,自从兰州鼓子在2006年被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它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不仅有自己的固定群体,同时也影响和吸引了很多圈外人士的

关注和欣赏。近些年每逢节假期、过年过节,在各个公开的演奏场所都能见到兰州鼓子的表演,甚至家人之间的活动,比如老人的寿宴和孩子的百天等也渐渐出现了兰州鼓子的身影。兰州鼓子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曾经失传的一些曲调,也通过一部分老艺人的努力,现又恢复了小平调,其他像海调和正平调也正在努力恢复。

说到这里,魏世发感慨地说:“我觉得第一次表演兰州鼓子的情景还在眼前,但转眼就过去了大半个世纪。”虽然已经年逾古稀,他仍然每天奔波于各大传承点,没有丝毫懈怠。“应该说,我现在主要做的是与兰州鼓子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发扬光大有关的工作。退休后的魏世发更加把精力投入进去,几乎每天都为兰州鼓子奔波在各个学习点。他说,想要把兰州鼓子很好地传承下去,必须要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固定的练习时间,且各个学习点要经常性地互相‘串门\’,多走动,艺术就在互相切磋中才能迸发出火花,同时还能解决各学习点的规范问题,还可以取长补短。”魏世发说到:“我现在三五个礼拜不一定能唱一个曲子,因为我想多给其他人表演的机会,鼓励他们的积极性。现在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都快,大家能聚在一起不容易,如果来一次都等不到唱的机会,就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且白白耗费了时间。去年非遗保护中心举办了四个月的兰州鼓子学习班,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幸运的是在这个学习班中我也是被聘请的老师。让我非常高兴的是,我见到了很多年轻人,甚至是孩子,可惜的是兰州鼓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这还是第一次办学习班,今年还不知道有没有,我希望这个学习班可以保持常态性和持续性,因为这是对兰州鼓子的传承最切实可行的办法。”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华静文/图

兰州市皋兰县什川乡人,退休前为市建公司工人,现为兰州市政府确定的“兰州鼓子传承人”之一。1983年参加了甘肃省广播电台“兰州鼓子”三天专题录音;自1980年后,曾多次参加了省、市电台、电视台采访,录音录相,人物专访等演唱活动。2004年7月,参加由兰州市两级政府组织主办的兰州市第一届农民艺术节、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举办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三届年会“兰州鼓子专题演唱会”;2005年7月,参加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音乐厅主为的由台湾民间音乐家观摩民间曲艺“兰州鼓子专题演唱会”;2006年9月,参加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主办的亚太地区民间音乐“兰州鼓子演唱会”;2008年,参加兰州市安宁区文体局、安宁堡社区主办的2008年桃花节“兰州鼓子专场演出”及安宁区文体局、西北师大敦煌艺术学院联合举办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鼓子专题演唱·毕业班观摩演唱会”;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

新闻推荐

兰州社会各界齐发力 民生福祉惠及19.2万残疾人 残健手拉手小康齐步走

■编者按“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这是写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国发〔2015〕7号篇首上的一句话。同样,也深深地刻在了每个残疾人工作者的心中。...

皋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皋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我最乐意的事就是传承——访兰州鼓子传承人魏世发)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