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山桥上的骆驼运输队
古代交通不便,出行困难,加之农业社会,安土重迁,受儒家“父母在不远游”思想观念影响,一般人家除去走亲戚、赶集市外,很少外出远行,很多人一生连县城都未去过,所以,偶尔有要事出行,就显得特别郑重。为此,也就形成了许多相关的礼仪习俗。
行前准备
准备行装,行装是出行途中的必备之物,按路途远近和个人经济条件有所不同。百姓至少也会肩挎褡裢,装上钱、干粮、衣物等,长途出行则要打铺盖;条件好的可携带木(竹)箱或者皮箱,内装书籍、乐器等物品。有时为了安全,还会携带防身的器械。
筹措旅费古时候出门一趟,交通不便,费时较长,往往需要成年累月,因此要带足路上的旅费,也叫“盘缠”,所谓“穷家富路”。民谚说“腰里没铜(钱),不敢出行”。家境好的不在话下,若是经济不宽裕,就难免借贷、求助,甚至变卖地产,特别是出门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通常由本家族长牵头,动员各家为其募集路费。
选择日期旧时出行一定要查看“黄历”,俗称“择日子。”不但挑日子、时辰,还要看方位,甚至连同行者的“八字”也要考察是否相合。讲究的人家还要专门请阴阳先生仔细推算,到寺庙、道观烧香许愿,求神拜佛,通过抽签确定出行的“黄道吉日”。民间一般讲究“七不出,八不归,九九出门一大堆”,“三六九,往上走”,即逢七的日子不出门,逢八的日子不归家,逢九的日子出门最好。之所以“逢七不出”,是因为古代妇女没有地位,子休妻的理由有“七出”,是家庭破裂的象征,因此忌讳带“七”的日子出门。“八”与“爸”、“归”与“龟”谐音,“八归”即“爸龟”,含有隐喻丈夫戴绿帽子的意思,所以也成了禁忌。而“三六九”都是阳数,代表吉利,因此人们多选用这些日子出门。
选用交通工具,古时候出门乘坐的交通工具有轿子、马车、驮轿(架窝子)、筏子等,根据路程和路况,也可选择骑乘骡马或毛驴,当然,这要依个人的经济条件而定,无力承担者,只有徒步跋涉了。
出发
正式出发前,当事人必须要先到祖庙宗祠去祭拜祖先,或者到城隍庙、马王爷庙、九天圣母庙等处,燃香上供,禀告出行事项,祈求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出行平安,这是古代“祖道”(祭路神)习俗的遗传。有的地方还要给出行者专门从寺庙“请” 护身符,或者在腰里缠一条红腰带,以示神灵护佑。出发前忌与家人发生争吵,如果发生打破器皿、折断筷子或吃饭噎住等情况,都认为不是吉兆,就会请阴阳先生作法魇禳甚至重新选择出行日期。
临出行,亲属朋友送出门外,关系特殊者还会陪伴一程,所谓“十里相送”,一般送到大路口作别。不少人家还会筹办酒席“饯行”,若是文人雅士,通常还会有诗文相赠,以壮行色;关系密切者还会筹集一笔路费“赠金相送”,最是情深义重。
出门在途,要特别注意“财不露白、货不离身”,最好白天赶路,避免走夜路,以防止遇到意外或邪祟。在外吃饭要防止打碎碗或掉落筷子。住店不要踩店家的门槛,不要枕着鞋子睡觉,不要站在炕上。出门后言谈举止要有礼貌,不与年长者争道,切忌寻花问柳,并且不可在交通工具旁大小便。
另外,深夜在野外只身行走时,若心里害怕,可以将头发向后捋几下,或者大声咳嗽向地面喷出三口唾沫,以便给自己壮胆。其实,捋头发,由于摩擦起电产生火花,吐唾沫和发出大的声响,其用意都是为了吓跑四周可能暗藏的野兽或者其他有威胁的东西。
归来
经历了长途跋涉归家后,如果在此期间家中无人居住,就不要急于开门入户。通常会先敲门三声,过一会再敲三声,然后开启门锁。进到屋内,要在各房间巡视一遍,大声咳嗽。然后在神龛或佛像前燃香礼拜,回家入户礼仪才算完成。另外,出门回家以后不要很快与小孩子见面,以免被带进来的邪气所冲。这样做也是一种安全防范措施,以避免家中万一有盗贼或者精怪与主人猝不及防下发生冲突造成伤害。接着先到家庙祭拜告慰祖先,然后拜见族长,送上从外地带来的礼物,表达谢意。如与父母分居,还要去拜见父母以及族中长辈,告知平安归来。
亲友们通常会设宴招待归者,叫做“接风洗尘”,席间除了表示欢迎祝贺,远行者要向大家讲述旅途所见所闻,介绍各地风土人情,畅叙此行的心得体会,尽享久别重逢、团聚的喜悦。
交通运输行业习俗
水路出行习俗,过去黄河水流湍急,航道复杂,峡谷众多,暗礁密布,做筏客子充满危险,要在风口浪尖上讨营生,因此这个行当有很多的禁忌。如每次出航前要沐浴净身,不准酗酒和亲近女色,也不准筏客子携带自己的女眷上筏子。出航要预先选好黄道吉日,开筏时还得披红挂彩,放炮焚香,杀鸡宰羊,祭祀河神或龙王,祈求神灵保佑平安。行进途中不能说“破”、“沉”、“碰”、“撞”、“没”、“断”等不吉利的字眼,乘客通常称呼筏客子为“掌柜的”或“把式。”漂流途中遇到龙王庙或河神庙,必须停筏进庙,烧香磕头,祈求平安。途中若遇筏子搁浅,筏客子就得赤身下水,推动筏子,乘客中年轻力壮的也须下水帮助推筏,筏上的乘客不许讥笑,必须保持安静。筏客子很愿意运送死者棺材,认为送殡是一种吉兆,是“官”和“财”,但却拒载新婚夫妇,认为运送新婚夫妇会带来灾难。另外,路过事故多发点时,忌讳乘客询问此处的地名,据说这样会叫醒水下的冤魂。此类禁忌反映了在当时条件下出行的艰难与危险,故有“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好出门不如歹在家”的谚语。
陆路出行习俗,从事大车、骆驼或者人力板车运输业者,没有固定膜拜的行业神祇。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出行之前,通常会到佛寺、道观上香祭拜;也有祭祀马王爷的,过去皋兰县什川乡就建有马王庙,经过此地的车户、脚户,都会到庙里上香。这个马王爷,也就是民间所谓的“三眼华光天王”,是一位全身盔甲的武将形象,据说其第三只眼能遍观三界,洞察人间祸福,有求必应,所以受到民间广泛尊崇。人们常说:“不给点厉害,你不知道马王爷三只眼!”说的就是这位神灵。他不但保佑外出旅行者,也保佑商人、读书人以及农民,还掌管马牛羊等家畜,所以陆上运输经营者也视其为保护神。脚户们通常结伴而行,在途中特别注重互相帮助互相关照,依靠集体力量克服路途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危险。途经荒山野岭要焚香祷告山神土地求得平安,遇到山神土地庙更要祭拜祈祷一番。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如今无论运输行业还是平民百姓出行,交通条件、交通工具与过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新的环境中,人们的习俗与禁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外出旅行,特别注意的一是安全,二是文明礼貌。乘坐飞机要衣着整洁,严格遵守民航部门的规定,不要食用带刺激味道的食品,不要在飞行过程中大声喧哗或者使用手机。在地铁、公交车、车站等地要注意礼让老年人、孕妇、伤残病人先走先坐等。驾驶车辆,首要的是遵章守纪、谨慎驾驶,切记不要有酒后驾车、超载超限、疲劳驾驶等违章行为,要注意礼让行人、儿童乘车不要坐前排等。 尤其是在高速路上行车,更要注意保持合理车距,开车切勿接听手机、更不可发送短信,行车中如遇车辆故障务必正确靠边停车并及时设立提醒标志等,这些已经成为民众自觉遵守的新习俗新规范。同时,驾驶员们都喜欢在风挡玻璃后边悬挂一件吉祥物,来寄托对平安顺利的企盼。这些都见证了交通风俗的沧海桑田的变化,也印证了对于吉祥美好的追求是人们移风易俗永恒的动力。据《兰州民俗风物》
新闻推荐
举院是生员、贡生、监生、荫生等参加乡试,考取举人的场所。各省乡试往省城举院举行。清光绪前,甘肃和陕西合闱,两省士子均去设在西安的陕西举院参加乡试。由于路途遥远,给甘肃士子前去应试造成了...
皋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皋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