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视点】张志让和他的“园丁家族”
张志让和他的“园丁家族”
本报记者 李保荣
6月24日,77岁的农村教师张志让因病去世。在他的家乡——地处黄河岸畔的白银市水川镇莺鸽湾村,近千名群众自发来到这里为他送行,他的许多学生先后从北京、内蒙古等地专程赶来吊唁。
追悼会上,人们在感怀张志让近40年来呕心沥血为山乡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纷纷传诵他把自己的几位子女培养成教育事业“接班人”的动人事迹。
人们称赞他是“教师楷模”,称赞他的家庭是“园丁家族”。
水川镇莺鸽湾村党支部书记关生文和村委会主任张照祥说:“张志让老师是我们的恩师,他不仅是教书育人的榜样,退休后他还一直关心村上的公益事业。临终前,还惦记着村上一条渠道的维修事宜。如今,张老师惦记的水渠已经获得立项,乡村养老院也得以筹建。”
今年64岁的村民张鹏提起张志让老师时,泪如泉涌:“我们父子两代人都是张老师的学生。他不但为我们教授知识传播文化,还教会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
张志让自幼家境贫寒,1958年,他考上了兰州师范学校,成了当年十里八村唯一的“高材生”。1960年,张志让毕业后,先后在皋兰县四中(后改名白银四中)、水川镇莺鸽湾学校、三民中学等校任语文老师,直到1998年退休。
近40年的教学生涯中,张志让教过的学生有3000多人。他对教师行业十分偏爱,在他的坚持和影响下,老人的3位女儿也陆续选择了师范院校,如今分别在白银区的3所学校任教。此外,他的一位女婿和儿媳也分别在大学任教。如今,张志让的3个女儿张文静、张文英、张文华,秉承父亲优良的师风师德,活跃在教育教学一线,是白银教育界有名的“张氏三姐妹”。
张志让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在教书育人方面成就斐然。学生评价张老师的语文课,知识性强,信息量大,深入浅出,趣味横生,作业少,效果好。虽然在偏远的乡村小校执教,硬件条件、生源质量和城市名牌学校无法相提并论,但张老师教的学生语文成绩经常在白银城乡20多所初级中学里名列前茅。张老师编剧导演的课本剧还多次获得市区大奖,他本人亦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
如今老人走了,留给子女们的是无尽的思念和悲伤。张志让的大女儿、白银区第三小学教师张文静这样描述自己的父亲:“父亲不仅是一个全科型教师,而且是一个亦教亦农型的人。他不仅热爱家乡教育,而且也热爱乡村生活。从教近40年,他有好几次机会能调到城里,但他都主动放弃了。”
“我们姊妹三人能走上教育岗位,基本上都受了父亲的直接引导和影响。”由于属“同行”,自从“张氏三姐妹”先后当了老师后,他们与父亲之间的话题和交流就比一般父女多。老人不仅平时手把手地教女儿们如何教学、如何备教案、如何育人,甚至有时半夜也能接到女儿们的“求教”电话。
今年60多岁的吴淑兰和张美田是张志让1968年带过的学生。回忆起张志让老师与他们那一届学生40多年的师生情谊,这些老人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张老师为人善良、性格直爽,他给我们传授了文化知识,更传授了做人要实在、做事要认真、品德要高尚的精神。”
张志让带着对教育事业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始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甚至是孩子看待,先后有几十名学生是免费住在张老师家里求学的,张老师的老伴负责学生们的生活起居。虽然已经离别讲台多年,但每年都有全省各地的学生专程前来探望张老师,他们有的带着各地的特产,有的拎着自己种的蔬菜水果,有的捧着自己的荣誉证书,有的带着儿女甚至孙辈来探望恩师,共话历久弥深的师生情谊。
张志让淡泊名利、乐于助人、乐观向上。他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人要学的东西很多,但做人最关键;要学会做人,才会走得更远。”
张志让的二儿女张文英告诉记者:“父亲给我们几个子女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使我们毕生受益。同时,父亲的教诲也一直鞭策着我们,我们将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做好教育事业上默默无闻的园丁,来回报社会。”
新闻推荐
倾听民声 服务民众 解决民忧 甘肃省12316“三农”服务热线架起“民心桥”
倾听民声服务民众解决民忧甘肃省12316“三农”服务热线架起“民心桥”本报记者王朝霞今年春季,甘肃省12316“三农”热线服务专家李廷群接到皋兰县什川乡上泥湾村农民马乐梅的电话,反映该村准备移栽...
皋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皋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