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 永登新闻 皋兰新闻 榆中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兰州市 > 皋兰新闻 > 正文

唱农民戏 打精品牌 ——皋兰县文化事业发展二三事 本报记者 李欣瑶

来源:甘肃日报 2014-02-18 08:15   https://www.yybnet.net/

唱农民戏 打精品牌

——皋兰县文化事业发展二三事

皋兰县石洞镇阳洼窑村太平鼓队在村里表演。本报通讯员 魏周延

正月里正是农闲时节,可皋兰县的农村却另有一番忙碌景象。

秦腔“好家”自己排演的剧目登上了镇里的大戏台,附近的乡亲天天都来捧场;兰州鼓子爱好者三五个就能凑成个“班子”,有事没事唱上一段,闲适地像在茶馆里消磨时光;平时喜欢挥毫泼墨的农民,趁着农闲办了个自己的书法作品展,充满乡土气息但却不乏文雅之意。

皋兰县人口并不多,14万人的县却有各类文化协会77个。这些协会不仅村村都有,而且有些村还不止一个;皋兰县财政并不富裕,但就是穷财政,还是将每人5元钱的文化活动补助纳入了县级财政预算。

如今,皋兰县将文化作为全县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放在了和经济、生态同等重要的位置。文化对于皋兰县人来说已不再是“阳春白雪”,而变成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农民变演员 村村都有文化项目

正月十四,在农村年味还很浓。

新建成的皋兰县石洞寺文化广场贴出的大红戏报分外显眼。当日下午,中堡村秦腔协会将在这里演出《铡美案》。

推开舞台旁的一间房门,里面热闹地坐了一屋子人。

杨新梅一边化着妆,一边和大家闲拉着家常。她18岁就会唱秦腔,一唱就是近40年。以前唱秦腔,都是几个人凑到一起,唱一唱、自己乐呵。自从加入了村里的秦腔协会,唱戏已经变成了她的一项“事业”。

“我们从初四就开始在这里演出,家里的事都顾不上管。现在客人来之前都要先给我打个电话,瞅我演出的空档来串亲戚呢。”说到这里,杨新梅笑起来。

过年期间,杨新梅隔三差五就有演出,家里人都是全力支持,照顾小孙子的任务被儿子和媳妇全包了,“我家掌柜的每天都开着摩托车送我来演出,而且场场都看。”

皋兰县石洞镇中堡村爱听秦腔的人多,会唱秦腔的人也不少。近几年,村里成立了秦腔协会,一下子就吸纳了70多名会员。

据秦腔协会会长杨衍水介绍,协会每周五、周六都在村里的活动室准时开展活动,大家一唱就是四五个小时,“以前唱秦腔都是农民自发的,现在有了协会,县里还给我们支持资金买了道具,大家的热情更高了。”

中堡村秦腔协会只是皋兰县77个农民文化协会中的一个,皋兰县从2009年启动了“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在全县每个村、社区培育精品文化项目,把农民由观众变成了演员。

2009年,“一村一品”工程开展之初,皋兰县就为每个农民每年拿出3元钱,支持他们搞文化活动。县里还专门成立了文化艺术发展局,全面负责全县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

据皋兰县文化艺术发展局局长任延霞介绍:“我们县的农民文化活动载体就是协会,协会实行会员登记制,县里的资金支持直接面向协会。去年,县里还将补助标准提高到了每人每年5元。”

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农民们的热情更高了,每个村成立的协会各有特色:庄子坪村成立了翔舞艺术团,歌舞、小品样样都行;水阜村有唱鼓子的传统,鼓子协会办得热热闹闹;三坪村流传着一种小曲,如今濒临失传,村里人就成立了小曲协会,古老的小曲又开始重新唱了起来。

有了协会、有了经费,皋兰县还为农民们展示文化活动成果搭建了平台。去年年底,皋兰县投资480万元为每个乡镇都建设了“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培育展示基地,古香古色的戏台,宽敞的广场,农民们表演节目有了自己的大舞台。

村村都有自己的想法,村村各不相同,这77个协会散布在乡间,近3800名会员成为皋兰县群众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而这些文化爱好者正在影响着一个一个的家庭,甚至更多的人。

三张文化“名片” 提升县域文化品位

提起皋兰,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太平鼓,太平鼓已成为了皋兰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

皋兰县县委书记宗满德有这样的想法:“不仅要让群众性文化活动普及起来,同时也要凝练出有县域特色的精品文化品牌,太平鼓、兰州鼓子、魏振皆书法就是我们打出的三张文化‘名片\’。”

太平鼓的扬名始于1990年,当时皋兰太平鼓队代表兰州市参加了第11届亚运会艺术节的演出。据当时担任皋兰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的王云义介绍:“在兰州,打太平鼓的地方很多,但我们的不同之处就是打法独特,表演起来气势雄浑、刚健有力,所以皋兰太平鼓成为了兰州太平鼓的优秀代表。”

从那时起,皋兰太平鼓先后代表甘肃省和兰州市参加了国庆50周年庆典、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的表演,来自黄土高原的这一艺术形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仅名声在外还不够,皋兰县将这一独特的地方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掘和保护传承。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有了改变和创新,单纯的表演性质也延伸出制鼓、展示、商业演出为一体的产业链。如今,皋兰县投资6700多万元的兰州太平鼓保护研发训练基地正在建设,建成后将成为集保护、传承、培训、演出和营销为一体的综合性太平鼓保护基地。

兰州鼓子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在皋兰县已有130多年的传唱历史,在农民中流传十分广泛。

2006年,兰州鼓子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曲艺形式的传承保护也受到了皋兰县的重视。

在皋兰县,爱听鼓子的人多,但会唱的少;而外面的人,听说过兰州鼓子的多,真正亲耳听过鼓子演唱的人却很少。为了让这一曲艺形式流传并发扬,皋兰县鼓励爱好鼓子的农民自发成立协会,并对流传下来的鼓子词进行整理出版。

现在,全县共有8个鼓子协会,200多名民间鼓子艺人,农民们也不断地走出乡间,登上外面的大舞台,让古老的鼓子成为了为皋兰代言的“名片”。

皋兰县农民中喜爱书法的人很多,就是在农家院落,也不难找到习字之人。

魏振皆就是从皋兰走出的一名书法名家,为了进一步扩大魏振皆书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皋兰县成立了甘肃省振皆书法艺术馆和研究院,并编写了振皆书法临摹本,在皋兰县所有的中小学校进行推广。

如今,皋兰县正在谋划一批文化产业项目,而这三张响亮的文化“名片”在提升本土文化品位的同时,也吸引着更多的人成为皋兰文化建设的参与者。

润物无声 文化的魅力与影响力

杨宜亭老人今年80岁,他是中堡村秦腔协会最年长的会员。  

春节期间,秦腔协会在镇上的文化广场演出,杨宜亭由于年龄太大没法登台,就干起了后台服务的活,“早上起来在家里待不住,9点就来帮忙了,等到下午唱完,舞台、道具全部都收拾好,我回家都快晚上11点了。”就是这样,杨宜亭一点都不含糊。用他的话说:“唱起了秦腔,心里就舒畅了。”

杨宜亭有一个最深的感触:村里爱文化的人多了,参与文化活动的人多了,赌博喝酒的人就慢慢变少了,“地里干活回来唱个戏、跳个舞,这样的生活人们才不会走上歪道。”

杨重清是甘肃振皆书法研究院院长,“让经典发光,让精品传承”是他多年来从事魏振皆书法收藏研究工作最大的动力。正是有了这样的动力,他18年来潜心致力于魏振皆书法的研究工作,并自己出资建立了振皆书法艺术馆。

王华崇是皋兰县水阜乡水阜村书画协会的会长,今年过年,书画社的会员们聚在一起,给村里人免费写了3天对联,还精挑细选了70多幅作品办了一个书画展,“虽然我们是农民,但是也想给下一代一些文化熏陶,让念书的娃娃们知道,原来自己的父辈们也是热爱文化的。”

在水阜村,秦腔协会、鼓子协会、健身操协会等吸引了400多人参加,村长王文亭说:“村里几乎家家都有人加入文化协会,崇尚艺术的风气正在慢慢形成。”

这些话都出自农民之口,折射出的是文化给皋兰县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现出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皋兰县的“文化生态”悄然发生着变化,文化这一重要的战略发展平台也在皋兰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3年,皋兰县共实施26个重点文化项目,较往年增长38.13%,实现增加值4500万元。

宗满德告诉记者:“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文化活动的普及,让老百姓的生活不仅过得好,而且过得美。这个‘美\’字,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更是思想文化素养的提升。”

新闻推荐

兰州楼市大变局探析系列报道(一)转型发展中的兰州楼市

兰州楼市大变局探析系列报道(一)转型发展中的兰州楼市2011年4月,第四版《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组审查,确立了兰州城市发展的定位,勾画了大兰州城市扩张蓝图。纲要指出,...

皋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皋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唱农民戏 打精品牌 ——皋兰县文化事业发展二三事 本报记者 李欣瑶)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