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 永登新闻 皋兰新闻 榆中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兰州市 > 皋兰新闻 > 正文

文化甘肃 盐场堡:找寻渐行渐远的民淳俗美

来源:兰州晨报 2014-01-16 12:54   https://www.yybnet.net/

李世嵘作品《盐场堡城楼》

历史上的盐场堡是西北一个重要的边防要塞。

至于其建立的具体时间,史界尚有不同的说法,不过这不影响其已历时500多年的历史事实。

随着这一切见证盐场堡历史的风物的消失殆尽,也预示着这座城市的一种乡土文化的消亡。

46幅风物画

李世嵘画盐场堡风物的几十幅作品,将在这一两天要被省城一家美术刊物浓墨重彩地推出。

从城楼到边墙,从隍庙到四合院,画家李世嵘将那些留在记忆中的风物以46幅画的数量一一呈现。

“上了年纪的人,没什么展望,只有童年的回忆。”耳顺之年的省文史馆研究员李世嵘生在盐场堡长在盐场堡,在他眼中,这些经过了想象、提炼、取舍的艺术画作,不仅仅只是线条与色彩的组合,更是他自己对故乡感受的一种情感表达。

三四个月前,李世嵘搬进了新楼,站在他位于11楼的新家,能看见黄河,还有新近落成的那些城市地标性建筑。“那个地方就是以前盐场堡隍庙的位置,曾经的盐场堡是四方四正的城,城楼和隍庙是在一条直线上,四周是边墙,城内是民居。”李世嵘指着他窗户外的一处临黄河的高楼介绍说。

在李世嵘的画作中,有一幅叫《上川春色》的,整个画面是由三两棵或粉或红的桃花和一处农家小院构成,画面给人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协调美之余,更渗透着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意境。“每到春天,上川满眼都是桃花、梨花,特别美。”李世嵘说自己小时候闲不住,跑遍了整个盐场堡,上川就是他和小伙伴最爱玩耍的一个地方。巧合的是,李世嵘现在的新家就在一个以“上川”为名的小区,事实上这里也算得上是属于昔日上川的地盘,只不过如今的“上川”,早已不是往昔之貌。

84岁的李正成是李世嵘的堂叔,他现在与李世嵘同住在这个叫“上川”的小区里,和侄子李世嵘一样,他也是因为改造旧房被拆迁至此。

侄子的46幅画作,李正成基本上都能说出每一幅画的“前尘往事”,特别是那幅画盐场堡城楼的。盐场堡城楼于上世纪60年代拆毁,是盐场堡明长城一个重要的城堡,李世嵘小时候上学每天都要经过此,但他却一次都没有上去过,因为害怕。

和侄子不同,李正成多次上过城楼。在一个叫杨亨祯的盐场堡人写过的《闲话盐场堡》的文章里说,根据一些老人的推测,此城楼大概建于清咸丰年间,城楼上还有一供奉老子的道馆。“我有印象的是那个老子塑像不小,若道馆临黄河的窗户打开,人在黄河上的船上能看到老子像的。”李正成指着《盐场堡城楼》的画作回忆道。

不过就是像城楼这样的熟悉的风物,有时候李世嵘会突然想不起它的模样,这让他有些难过,所以,他想趁着记忆还清晰,赶紧把这些都画下来。一两年前有关人士找到李世嵘,想让他一起帮忙找寻盐场堡的四合院,说是要作为地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到哪里找去?早就拆得连个影子都没有了。”李世嵘说。所以,他想好了,随后就将这些画作集结出版,“就是为了留下个影子,即使它们只是画儿。”

曾经的时光

盐场堡的名称来源,确和盐有关。

按杨亨桢的《闲话盐场堡》的文章的说法,盐场堡此地出盐的记载来自《皋兰县志》。“盐场堡曩出雪花盐,土人于沙沟口扫湿卤土熬之……”

在地方志专家邓明看来,盐场堡这里曾是蒙古盐的交换之地。

除过蒙古盐交换之地,实际上,盐场堡更准确的是一个边防要塞。

李世嵘查到的资料显示,盐场堡于明弘治十八年(即1505年)建堡,同时建堡的还有安宁堡。“延绥、宁夏、甘肃三边总制杨一清为防御元代残部侵扰兰州,修筑边墙,巩固边防,建成盐场堡及安宁堡。”就此具体建堡时间,邓明说史界尚有不同的观点,也有“(建堡)没有明确的时间”的说法。

“还有观点说是在明嘉靖年间由三边总制杨一清建立,其实在杨一清巡查边防至盐场堡时,其之前已经存在了,只是当时处于破败状况。”邓明的观点更倾向于“没有明确时间”一说。据《甘肃通史·明清卷》,嘉靖、隆庆、万历时期,甘肃对重要的城堡进行了加固修缮,增添了防御军器。

盐场堡的建立是明朝政府为了防御蒙古鞑靼的侵扰。

《甘肃通史·明清卷》记载,明朝建立以后,元朝的统治虽然被推翻,但是蒙古贵族退至草原后依然保持着强大实力,他们不断南下骚扰明朝北部边疆,“日谋复兴”,对明朝构成严重威胁,并且这种威胁不是暂时的、偶尔的,而是长期的,经常的,几乎与明朝国祚相始终。包括军政管理、军事攻防、后勤保障等的北方防御体系是明朝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城堡、边墙就是这一庞大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过城堡,盐场堡还有边墙。明边墙是明长城的组成部分。《甘肃通史·明清卷》中,对明长城的定义是:它不仅仅是一道城墙,而是由边墙、堡、墩、关、壕堑、城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防御体系。

盐场堡人杨亨桢在写《闲话盐场堡》之前,和不少老人聊过天,打问过边墙。去年去世的王锡章老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据李正成说王家是盐场堡的大姓氏,这位王锡章老先生的家族曾出过文武举人各一名,是这里数得着的书香世家,而王锡章老先生亦是读过书的文化人。

从王锡章这些老人口中知道了边墙的一些情况,杨亨桢做了“边墙上宽1米多”的记载。对边墙,李世嵘也有记忆,印象中在城堡的四周,大约高七八米左右,都是用黄土夯的。让他记忆尤其深刻的是,边墙内外都有住户,常见内外住户铲边墙的黄土私用。

时光流转几百年之后,随着城堡边防要塞地位的逐渐衰落,盐场堡的城堡,边墙也随之灰飞烟灭,站在今天的盐场堡,面对林立的高楼,谁还会凭吊那些黄土风物?

民淳与俗美

李世嵘的那幅“树行”之作,画的就是他上川新家对面的那条巷道,此道曾是通往徐家山的。“树行其实就是树巷。”李世嵘说是笔误的原因。

“徐家山原来就是徐家坪,后来叫中正山,现在的叫法起于解放后。”李世嵘说中正山的叫法是因为蒋介石的缘故。“1942年初,蒋介石西巡到兰州,看到濯濯童山的徐家山,委实难看,随下令陪同的甘肃省主席谷正伦栽植树木。据说随后蒋介石就给甘肃输送了15万棵树种。而承担了徐家山植树造林任务的则是张心一,他当时是甘肃省建设厅厅长。现在看来张心一先生自然是甘肃省荒山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奠基人。”李世嵘说。

据说树巷原无几棵树,谷正伦担心蒋介石践行“以后要来视察徐家山栽植树木情况”的诺言,所以在通往山上的这一条道上种了很多树,多年来,就绿树成荫了。不过而今的树巷多少有些名不副实了,路还是那条路,只是没了绿树成荫。

说到徐家山的植树造林,李世嵘想起了他同学的父亲——一位从黄河里挑水在山上种了一辈子树的老先生。“这位老先生解放前是从林业学校毕业的,后被打成了‘右派\’发送到徐家山改造,我小时候上山玩时,总见到他挑着水到山上种树。”李世嵘印象中的老先生是个话极少、干活极其认真、对人谦逊的老好人,“后来老先生去世了,就葬在了山上,他的碑文还是我写的。能有今天的徐家山,离不开很多这样的老先生。”

在李正成这样的老盐场堡人眼中,这里就是个风水宝地:建于明代的三明暗五式斗拱飞檐的城隍庙,稳坐在庙里的隍爷佑护着它,使得这里人杰地灵的——黄河边翻转的水车浇灌着肥沃的农田,长满红柳的渡口,上川大片田野里怒放的梨花还有扬名省内的进士、举人……丰衣足食的人们时常把酒闲话桑麻,就如身处桃源之地。

“在兰州声望很高的翰林刘尔炘,据老人们说也是出生在我们盐场堡的。当年黄河水北移冲垮了城堡的一角,还是他出面组织筑堤护城的。为此,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他是刘大人。还有,据说‘刘大人\’出生时他家院子前面魁星楼上飞来了一只瑞兆吉祥的鹳鸟。”如李正成一样的老百姓总是以神奇的美好传说朴素地表达着他们的是非观。

眼下的盐场堡更成了高楼林立、交通发达的现代化“宝地”,有时候,站在自己的新家,从窗户看去,对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这个地方,李正成会生出一种陌生感,“它变得都不认识了。”

“历史就是这样,建了毁,毁了建。不用怀疑,不久的将来,盐场堡将是一片新兴的住宅区,盐场堡这个名字也将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被淡忘。”李世嵘慨言一句。

文/图 本报首席记者 雷媛

新闻推荐

规划中的人行栈道效果图本报记者窦阳翻拍记者师

规划中的人行栈道效果图。本报记者 窦阳 翻拍  本报讯(记者师向东 实习生王学涛)3月10日,记者从兰州天斧沙宫地质公园筹建处获悉,公园景区详规招标于今年1月9日完成,目前中标的上...

皋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皋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文化甘肃 盐场堡:找寻渐行渐远的民淳俗美)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