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 永登新闻 皋兰新闻 榆中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兰州市 > 皋兰新闻 > 正文

讲述人张惠仁岁曾任河口八盘村生产队队长黄河对岸就是

来源:兰州晨报 2011-09-07 17:28   https://www.yybnet.net/

讲述人:张惠仁68岁曾任河口八盘村生产队队长 黄河对岸就是八盘村 当年就在这里晒盐

八盘村,一座黄河岸边的小村,数十年前,这个小村曾经声名远播。让小村扬名的东西就是——盐。

如今盐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物资,然而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盐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基本用品。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中,盐排在第四位,其重要性仅次于柴米油。

坐落在八盘峡边的八盘村,村子周围有三眼咸水泉。不知何时起,这里的人们就开始利用咸水泉晒制食盐,直到1980年前后。在漫长的岁月中,村民们依照祖祖辈辈传下的晒盐方法,生产出雪白的盐。八盘盐因为用泉水而晒制,故而杂质少,颜色纯正,没有苦味。这里的盐就以地而得名,被称为八盘盐。过去,八盘盐不仅行销周围数百里,还坐着羊皮筏子顺黄河而下,远走内蒙古等地。

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食盐,逐渐取代了古老的手工制盐,不知流传了多少岁月的八盘盐,最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了一个传说中的名词。

八盘盐究竟是怎样生产的,留下了哪些故事呢?9月3日,记者来到河口八盘村,听老盐工张惠仁讲述了黄河岸边的晒盐故事。

晒盐,这是个靠天吃饭的行当 大部分盐要交给盐务局

八盘村产盐的历史早得很了。到底有多早,我也说不清楚。在记忆中,我爷爷的爷爷手中就产盐着呢?再往前追,至少四五百年了吧!因为我们张家是明初从山西大槐树移民而来的,先祖们最初落户在兰州城边的庙滩子,后来才搬迁到河口一带。晒盐,就是搬到河口后的事了。

八盘盐以味道纯正而闻名。那时,皋兰县的哈家嘴也生产食盐,但他们的盐含硝多,有苦味,而我们八盘盐不含硝,所以销路要比哈家嘴的盐好得多。当时,虽然有青海来的青盐,但路途遥远,售价高。八盘盐就在兰州附近,而且顺黄河而下,基本上没有多大成本。此外,我们八盘盐还有一个好处是,吃了不起嗉子(甲状腺病)。所以,八盘盐的名气就在“货比货”的过程中打出来了。

村子周围有上疙瘩、后沟、城门三条沟,沟里有咸水泉眼,这三条沟边上都产盐。晒盐的方法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方法,全部是手工生产,关键之处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所以说晒盐是个靠天吃饭的行当。

祖辈传下来的办法,虽比较简单,但却很有效果。大体分为四道工序,先把咸水引到山脚下的涝坝里存起来,这是第一步。咸水泉的流量都比较小,尤其是生产旺季,天气炎热,泉水就更小了,要保证产量就必须储存盐水。第二道工序就是往土里洒咸水。其中有不少讲究,先要碾压出一个平整的场子,然后在上面铺上薄薄一层土,这层土是可以重复利用的。每天天刚亮时,盐工们就提着木头桶,拿着木头勺子开始干活了。从涝坝中提来咸水,用勺子均匀地洒在土上。勺子有讲究,勺子口要大,要浅,这样洒出的咸水才均匀。等土充分地吸足了盐水后,然后就翻着晒,晒着差不多了继续洒咸水。这个过程,一般要持续三四天时间。

大部分盐要交给盐务局

等土吸足了咸水,就进行下一步工序。这就是第三道工序了,这道工序比较复杂,先选择一处高地,然后挖一个漏斗状的深坑,最下边放一个大缸,缸底部有个眼,以便让盐水流出来。挖好坑后,要用三指头厚的红胶泥进行防渗漏处理。这个环节不能马虎,否则盐水就流到其他地方了。然后在漏斗的最下端,竖立起石板。

这时,就要用到黄河石了。我们选了长棒状的黄河石,将它们填充到石板的缝隙中。为何非要用黄河石呢?因为黄河中的石头,经过无数次冲刷碰撞,石质非常坚硬,能经得起盐水的腐蚀。最后在石板和卵石上铺上一层从黄河中背来的细沙,然后把暴晒好的盐土背到漏斗坑中堆起来。堆好后,从坑口加入咸水。这样咸水就慢慢渗入了下面的大缸中。此时,从缸里流出的盐水咸度就非常高了。

真正的晒盐也就开始了。晒盐必须要有晒盐场,盐场大约2.5米宽,3米长,制作要求非常高,要先用石头平杵砸平,再铺上一层红胶泥,最后铺上一层薄沙。用山里拔来的猫儿刺,编成几个圆形的垫子,将盐水轻轻倒在上面。盐水就在沙子上流淌了。这时,就要看天气了,天气越热,盐的产量也越大。盐水的水分晒干后,晒场上就留下了薄薄一层盐。盐工们用木头刮子,轻轻把上面的盐刮过来,盐就这样晒出来了。晒出的盐分为头盐和二盐,头盐成色最好,雪白雪白的;二盐的成色就差了,颜色有些发红。所以,盐的好坏可以用色泽来判断,越白越好,雪花盐自然是最好的。

要是遇到好天气,一天下来能晒出不少盐。上疙瘩沟一天产的盐大概有80斤。这样的过程是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实际上,在解放前,晒盐工赚不了多少钱,勉强维持生活而已。生产出的大部分盐都交给了盐务局。

晚上,站岗的盐丁丢了枪

国民党政府在村子附近设有盐务局,还有一队盐丁。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收缴盐税。盐是专卖产品,我们生产出100斤盐要交60斤给盐务局,盐务局才能给你开条子,凭着这个条子,我们的盐才能进入合法流通渠道。

村里的地很少,盐工们的全部生活来源都指望着盐。显然,仅仅靠盐务局的条子卖盐,是无法养活一家人的。那时节,盐工和盐务局的人斗得很厉害。给盐务局交的盐都是二盐,最好的雪花盐,自然是不能给他们的。

盐务局为了防止我们贩卖私盐,派盐丁白天晚上在黄河边站岗放哨,看见我们划着筏子就让过来检查,否则要开枪呢。筏子上的盐自然是报得少,拉得多。条子上开30斤,拉走的盐肯定不止30斤。

我有个亲戚,一天偷偷划着筏子去兰州,被盐丁逮住了,看着盐丁的枪口,他只好慢慢把筏子向岸边划,边划边把筏子上的盐推到河里。虽然,盐损失了,可人却保住了平安,筏子上没有盐,盐丁也无可奈何。

有个胆大的大当家子(一个家族的,血缘较远的),实在气愤不过。一天晚上,他看见一个盐丁抱着枪在树底下睡着了。他偷偷爬过去把盐丁的枪给抽走,埋在地里。值班的盐丁睡醒后,一看枪不在了,吓了一跳,丢失了武器,可是大罪。

无奈中,盐丁只好四处寻找丢失的枪支,后来发现“大当家子”的嫌疑最大,因为他以胆子大而出名。盐丁思谋再三,认为只有大当家子有这个能耐。盐丁提了酒,晚上上门交流,酒桌上透了话,只要我值班时啥事都好说。第二天,盐丁的枪也找到了。这位盐丁值班时,遇到大当家子两个人打招呼,一个问,没有值班啊!另一个说,晚上某某时呢。这样两人都心照不宣了。大当家子准备好筏子,装好货物,在那个盐丁值班时,划着筏子顺河而下走了兰州城里。

卖盐路上的苦乐酸甜

说起来,我也卖过盐,那是在困难时期。我只有十几岁,家里没有吃的了,村子里的几个人就张罗着进山卖盐。那时,家里没有盐,要给队里打条子借盐,到年终在分的盐中冲减。我小,背不动太多的盐,从队上借了二三十斤盐。那天,我们很早就跟着大人去了龙爪山。

我们的想法很简单,进山就是换点洋芋什么的,补贴一下家里。大人们背的东西多,除了盐外,还有被面子、衣服等东西,希望能多换点洋芋。龙爪山属于二阴山地,洋芋种的多,而且收成好,村民们有些余粮。

我的盐好,白得很,他们的盐发红。出发时,他们就说我的最后卖,不然他们就卖不掉了。上了山,转了好多人家,都不要盐。后来,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个要盐的老人家。他挨着口袋看,大人的盐他都不满意,最后到了我这里。老人家说,小伙子打开看看。我说都一样,没必要看了。老人家不干,坚决让我打开看看。无奈中只得打开口袋,老人家看了一眼盐的颜色,非常满意。给我装了一口袋洋芋。这算是卖了个好价钱。几个大人的盐还卖不掉,我把洋芋存到老人家里,跟着几个大人去转。转了好久,发红的盐也卖不掉。眼看着天色将晚,无奈中只好硬塞给一家人,换了一簸箕小洋芋。算起来,我的收获最大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包产到户后,就渐渐不晒盐了。现在咸水泉的水量比以前大多了,彻底晒不成盐了。按理说,水量大了应该能增大产盐量,其实不是这样的。咸水泉上面,以前没有种植庄稼,现在种上了,浇地的水就渗了下来,咸水泉的水量大增,可是含盐量却降低,自然就不能晒盐了。

过去的年代久了,知道晒盐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都当成了故事来听,可是晒盐时的艰辛却怎么也忘不掉。

文/图 本报首席记者 王文元

新闻推荐

乳腺疾病:药 能不吃就尽量不吃 痛 未必是最坏的事

受访专家:杨碎胜  本刊健康专家咨询团成员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现任甘肃省肿瘤医院乳腺科科主任。  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

皋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皋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讲述人张惠仁岁曾任河口八盘村生产队队长黄河对岸就是)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