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镇唐经幢
蔡家镇唐经幢拓片(局部)
□刘恒杰
济南市莱芜区文物众多,位于口镇街道蔡家镇村旧址的一座唐代陀罗尼经幢,尤为世人瞩目。该经幢全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无论是刻立的年代之早还是体量大小以及书法的优美,在国内都属罕见,文物专家无不叹为观止。2006年,该经幢被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蔡家镇唐经幢立于唐景龙三年(709年)。
上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松江唐经幢,立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于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收藏家叶昌炽(1849年—1917年)收藏颇丰,仅收藏经幢拓本就有500余通,其收藏最早的是唐开元八年(720年)的一残幢(叶昌炽《语石·卷四·经幢八则》108-118页)。如此说来,蔡家镇唐经幢比上海松江的那座经幢早了整整150年,比叶昌炽收藏最早的也早了11年。
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又称幢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人们常常在丝织物上书写佛经或绘制佛像。丝织物虽然易写易绘,但不易保存,后来就将佛经和佛像刻在石柱上,该石柱便称为经幢。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刻有佛教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
蔡家镇唐经幢缘
何是“前宋州宁陵县令贾思玄”所造
蔡家镇唐经幢通高362厘米,呈八棱形,周长224厘米,盖呈八角檐亭状,八翼角飞翘。顶为当地白石,八棱柱状,隔面浮雕四尊佛像。因该经幢碑体由一整块青石磨刻成八面呈八棱柱形,当地老百姓俗称其为“八棱碑”。刻经文的石柱在盖下,高248厘米,八棱柱每面宽28厘米,所刻文字由陀罗尼经的由来、经文、铭文三部分组成。末尾落款“景龙三年四月八日前宋州宁陵县令贾思玄敬造”。
宁陵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始置于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唐代时,宁陵县属宋州,今隶属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与莱芜区相距千里,贾思玄不是莱芜人,亦未曾在莱芜任职,他何以在千里之外的莱芜造一座经幢呢?
莱芜,春秋为牟国及齐嬴邑、平州邑地。嬴邑属于齐国,故址在莱城西北羊里街道城子县村。秦置嬴县(治所在城子县村),属济北郡。北魏时嬴县治所向东迁移至南文字村,同时撤销设在淄川的莱芜县,其区域南部一部分划入嬴县。唐贞观元年(627年)撤销嬴县,并入博平县。唐长安四年(704年),于北魏嬴县故城复置莱芜县。从此,莱芜县治所开始设在莱芜区境内。
细读经幢铭文,我们得知,时任莱芜县令的是一个名叫贾璞的人。贾璞,“先河南洛阳人,盖长沙相之后也”。长沙相,指西汉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贾谊,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璞曾祖官雍县丞,祖官贵乡县令、邢州司马,父亲贾思玄,先后官鲁山、全节、宁陵三县令。原来,这“前宁陵县令贾思玄”是时任莱芜县令贾璞的父亲。贾思玄自宁陵县令致仕,年事渐高,便不远千里来投奔时任莱芜县令的儿子。贾思玄十分信奉佛教,儿子贾璞便在景龙三年四月初八佛祖诞辰之日,在蔡家镇附近的正真寺(一说西真寺)修造了这座经幢。贾璞造此经幢,一为劝民向善,二为父亲祈寿,三为政绩留传。作为贾璞莅莱5年的总结,还请相邻的乾封县(今山东泰安)主簿赵太眘撰写了铭文。
唐经幢至今矗立挺拔,无丝毫倾斜。落款碑面所指方向,恰好是贾思玄任职过的宁陵县之方位。这一独出匠心的安排,绝非不经心意。
该经幢既为莱芜县令贾璞所造,落款何以写其父亲贾思玄的名字?其实,这也好理解。莱芜人素来讲究孝道,至今在广大农村尚有一风俗:儿子盖起房子,若父亲尚在,房屋上梁那天,梁上写建造者时一定要写上父亲的名字,或写“×××(父名)建造”,或写“×××(父名)率子×××(子名)建造”。莅莱数年的父母官贾璞深知这一民间传统,亦不免入乡随俗。
蔡家镇经幢
“铭一首并序”,给后人留了一段珍贵史料
经历了1300多年的风雨洗礼,蔡家镇经幢碑身已裂痕累累,半截底座被埋在了地下,柱身上的文字也已漫漶模糊。其文字最早的完整记录是清宣统《莱芜县志》,前几年,又经莱芜文史专家拓印辨读,对县志上的文字做了补充校正。
《旧唐书·韦嗣立传》记载,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韦嗣立的哥哥、时为凤阁舍人的韦承庆因病去任,朝廷便召时任莱芜县令的韦嗣立进京代为凤阁舍人。韦嗣立深得武则天的信任,长安年间(701年-704年)又升为凤阁侍郎。韦嗣立任莱芜县令时,莱芜县治尚在今淄博市境内。韦嗣立离任莱芜县令后的唐长安四年(704年),朝廷将莱芜县治迁至今莱芜区境内的古嬴县旧址,并将已撤销多年的嬴县、牟县二地划归到新的莱芜县。曾任莱芜县令的韦嗣立时为朝廷重臣,迁移后的“莱芜县”名得以保留或许与他曾在莱芜任职有关。莱芜县治迁至今莱芜区境内的首任县令就是贾璞。
蔡家镇唐经幢与其他地方的经幢不同,除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并序”,还有“铭一首并序”。这篇“铭一首并序”,展现了贾璞在任5年莱芜的社会境况,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珍贵的史料。
初到古嬴城时,贾璞见此地“井邑先灭,丘垄已残,雉堞具颓,榛棘不翦。木魅山鬼,既昏见而晨趍,野鼠城狐,多风号而雨啸”,俨然成了一座废墟。面对“歌吹无闻,轩车不见”的荒凉景象,身为父母官的贾璞,责任感油然而生,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措施。他首先“修城郭,饰馆宇,规廛市,立坊街”。从头开始,把县城的基础设施建好,让人民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以便安居乐业。与此同时,针对当时“土旷人疏,本贱利薄”的状况,“开殖货之路,垂抚子之方,寻加本钱,增置乡数”,给予优惠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有了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再加上好的政策,流亡他乡的人自然乐于回归,于是,“城池生丹雘之容”,民众“扶老携幼,归之如市”。在此基础上,贾璞开始发展教育,弘扬儒家文化,响应朝廷号召,建置寺院,劝民向善,使社会趋于稳定。
经过贾璞5年的治理,在古嬴城旧址上,矗立起了一座崭新的莱芜县城,连相邻的乾封县主簿赵太昚也羡慕感叹不已:“仆忝职邻邑,倾美下风。”
蔡家镇唐经幢虽经千年风化雨蚀及战争创伤,但大部分碑文尚可识认。字体为楷书,上承元魏之结体,率而不野,下接杨隋之谨严,工而不板,笔笔起收自如,不激不厉,既端庄劲挺,又质朴生动。文字竖成行而横无列,有竖线介以行距,字的大小一任自然,十分和谐得当,堪称书法艺术的瑰宝。
唐至宋代,经幢遍及全国,随处可见,所以,古代的金石书和地方志中,几乎见不到经幢的身影。直到叶昌炽始撰于光绪庚子年(1900年)的《语石》书出,经幢单独列为一章,才被人们熟知。但是,由于莱芜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且蔡家镇经幢所在的寺庙早已灭失无闻,经幢周围遍布民居,使其处于一狭窄闭塞小巷内,加之当地缺乏传拓之人,故叶昌炽所收经幢拓片中未予收录。
《尊胜陀罗尼经》在唐宋时期广为流传,曾建造了大量经幢
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兴起于初唐时的长安、洛阳一带,后来在帝王、贵族及僧人的合力推动下,逐渐传遍大江南北。尊胜陀罗尼经幢的兴起与五台山文殊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五台山从唐代兴建尊胜陀罗尼经幢起,到宋代达到鼎盛,一直延续到元、明、清时均有建造,数量达30余座。
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与《广清凉传》记载:北印度沙门佛陀波利,于唐仪凤元年(676年)慕名前来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在山上遇一老人。老人称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辈多犯戒律,唯有《尊胜经》能消灭众生罪业,除一切恶道之苦,免入地狱。在得知佛陀波利没有把《尊胜经》带来以后,老人便嘱咐佛陀波利回西域去取,取回后在汉地流传。佛陀波利便回去取。后世认为佛陀波利当时所遇到的老人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进入中唐以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地狱信仰流行于朝野上下。对处于动乱年代极度恐惧地狱惨状的民众,《尊胜经》满足了当时人们摆脱地狱恐惧的愿望,被人们竞相传抄,风靡一时。
新闻推荐
为残疾人接种疫苗。本报讯(记者孙莉通讯员张洁)接种新冠疫苗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最有效的手段。为全面推进新冠疫苗...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