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西英
我的高中母校是莱芜第十一中学,地处香山脚下。四十多年来,始终难忘同学情愫。如今通讯发达,我们七级同学有了联系,建了微信群,隔三岔五聚会交流,加深了友谊和感情。
1973年,宅科联中毕业后,我们两个班近90名同学考入高中的只有6名。当时大王庄公社六处联中,七级共招了两个班116名。十一中在香山东部的公社驻地,我每周都要往返50公里回家背饭。我家在香山西侧的河马石村,沿途要翻山越岭,走崎岖的羊肠小道。夏天,雨水浸泡土路,一落脚就会立时陷入淤泥,抬腿迈步撕裂鞋帮司空见惯;冬天,鞋子底下沾的雪成了冰块,回到家母亲要用刀去砍。
父母就是靠采野菜充饥,也要让我背足煎饼上学。母亲从鏊子上揭下煎饼,一张又一张,总是把第一个发黑有油的自己吃,仔细为我挑选好的,准备一周一大包袱煎饼。我离家上学,母亲总是把我送到村口的路上。周末回家,母亲总是做最好的饭菜等着我。一进家门,榆钱粥的清香、苦菜花的馥郁,从厨房的炊烟袅袅飘出,与蹦跳的夕阳一同进屋。
当年的校园,干净整洁,栽满了梧桐树。紫色的梧桐花,像喇叭又像风铃,在校园内演奏春天的序曲;还像羞涩的女学生,脉脉含情,素雅恬静;其丝丝甜意,招惹了蝴蝶和蜜蜂,翩翩起舞……至今我对梧桐花情有独钟。
尽管办学条件简陋,生活拮据,但老师都非常敬业,学生都很刻苦。学生宿舍里很热闹,大家睡在大通铺上,墙上挂满了地瓜、窝头、咸菜罐子等。冬季的学校食堂,为不让学生吃冷饭,专门为学生馏饭,一个大蒸笼有六层,一层一个班级。大家都很节俭,食堂5分钱一碗大锅菜不舍得买。我父亲在银行上班,一次给我两元钱,我不舍得花,再给时,说还有。老师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几个星期不回家正常。说老师们呕心沥血,一点不为过,晚上10点了,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备课、批改作业。
那个年代还未恢复高考,国家提倡开门办学,社会有多大,学校就有多大。在这方面,当时的十一中做得非常好,有校办工厂,曾是泰安地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之一。课余时间,老师带着学生参加劳动,造土桌子、土台子,挣了钱,评选“三好”学生,进行奖励。那时候奖励就是笔、本子等学习用品。另外,毕业前半年学校里还设置了农机班、兽医班等专业课程,大家都学到了一技之长。
1975年毕业,同学们大都回到了自己的村庄。那时的高中毕业生比现在的研究生都缺乏,都能受到村里的重用,为改变乡村面貌作出了很大贡献。如今,有同学还在施展才能、发挥专长,特别是同级的张玉兴,创办鲁建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在家乡设立了香山分公司,投资几个亿,把香山装饰成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现在到母校看看,早已焕然一新。一座座教学楼、宿舍楼拔地而起,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操场上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忆往昔,同窗同学的欢声笑语犹在耳边萦绕,成为我们这代人的永恒记忆。
(作者系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农商银行退休干部)
新闻推荐
□新时报记者时玉田通讯员魏海燕房干村,位于莱芜区西北部海拔800米的深山沟里,共198户,598口人,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