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钢城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背靠国有大企业的优势,突出市场化取向,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理念,瞄准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大胆尝试、创新突破,做好“加减乘除”四篇文章,加快推进钢城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造钢铁之都、千亿集群、智慧生态之城。通过一系列措施,“改革活水”竞相涌流,改革成效逐步显现,高质量发展的势头十分强劲。
加,即叠加发展优势,做好“企地同建”文章。钢城经济开发区总面积48平方公里,境内有全国特大型钢铁企业—山钢股份、莱钢集团,钢铁年产量达到1290万吨以上。围绕做大做强钢铁产业,钢城经济开发区推行“小管委+大公司”改革模式,强化企地合作共建,以企地共同组建投资运营公司、企地协同配强领导班子、企地一同设立投资基金等措施,打造开发区与国有企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样板典范,努力实现“1+1>2”的效应。开发区与国有大型企业深度融合发展,是钢城经济开发区改革的一大创新和亮点,在全市乃至全省也是首创。
减,即压减办事成本,做优“效能提升”文章。把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作为“头号工程”,加快制度创新,深化流程再造,提升服务效能,打造发展新高地。按照“充分放权、加强指导”的原则,强化审批服务职能,加大向开发区赋权力度,梳理区级行政权力事项36项,分类制定管委会权责清单,第一批下放区级权力事项16项,设立钢城经济开发区行政服务窗口,实现了“审批不出区”;进一步再造审批流程,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一张网络管服务”“一个窗口管到底”,推出“容缺办理”“一窗通办”“潮汐窗口”“拿地即开工”等政务服务新流程,提高办事时效和审批质量,实现一站式无缝隙链条化审批服务;按照优化协同高效原则,优化重组职能部门,实行“大部门、扁平化”管理,内设机构由12个减少至5个,缩减58.3%。在机构设置上,提高经济部门比重,建立起更加符合开发区发展需要的组织架构;在人员配置上,重点向一线倾斜,服务经济主战场的人员,结构比由原来的43.3%提高到74.5%,工作力量和办事效率显著提升。
乘,即释放倍乘效应,做强“产业支撑”文章。坚持“政府推动、企业先行、市场运作、多元开放”,采取管委投资参股、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开发区内有实力企业建设管理运营“区中园”,推动产业集聚和效益倍增。依托山东鲁中钢铁物流有限公司,重点发展物流、仓储、贸易、供应链金融等现代服务产业,力争用5年时间打造鲁中地区最大的物流集散地。目前,鲁中钢铁物流产业园已入驻钢贸企业80多家,年货物周转量20亿吨;依托山东汇锋传动股份有限公司、金雷科技股份公司,围绕钢铁产业链条上延下伸,重点发展冶金行业备品备件、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粉末冶金制品等智慧制造业。目前,汇锋高端汽车部件产业园已新上传动部件、智能制造等5个项目,建设国内一流的各类生产线130余条,着力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金雷科技股份公司新上海上风电主轴及精密传动轴项目,全球市场占有率将由目前的30%提高到40%,持续巩固在全球风电主轴加工行业的绝对领先地位;依托山东莱钢建设有限公司,重点发展钢结构加工制作、集成建筑安装等产业,着力打造集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特点于一体的装配式建筑产业中心。目前,钢结构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部品部件生产能力突破200万平方米,钢城区入选全省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产业集中示范区。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区文体中心、8.7万平方米的区科创中心均采用装配式钢结构,有力带动了装配式建筑在各类建设工程中的推广应用。
除,即去除事务负担,做活“瘦身强体”文章。把剥离职能作为“去社会化”的重中之重,逐项梳理开发区非经济职能,剥离社会治理、农业农村、安全生产等62项与开发区主责主业不相称的事务负担,交由相关区直部门和里辛街道承担。建立“开发区吹哨、属地单位报到”工作机制,针对8项职责边界事项,与街道和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协调配合机制,促进开发区回归本位,逐步从繁杂事务中解放出来,实现“松绑减负”“轻装上阵”。
(本报记者毕研敏通讯员王金峰)
新闻推荐
莱芜一路小学三年级许妙妍“猴大厨”是谁?他不是别人,他就是我爸爸。为什么叫他“猴大厨”?因为他属猴,常常以猴自称,由于他做...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