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下线的首台新一代黄河重卡。
中国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正式投产。(本报记者亓亭摄)
建设者们全力以赴赶工期,确保项目如期推进。
速度被一次次刷新,纪录被一次次超越,斐然成绩的背后是莱芜区举全区之力建设山东重工(济南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城项目的决心和魄力,更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同心攻坚、奉献担当的缩影和写照。
11月19日,一个值得载入山东重工(济南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城项目史册的辉煌日子。在万众瞩目中,首辆刚组装下线的新一代黄河重卡缓缓驶入人们的视野。不足百米的行驶距离,却是产业城内中国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迈向未来的一大步。
项目总投资150亿元、年产能10万辆整车,如果这些还不足以成为中国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最令人骄傲的地方,那还有一点绝对值得说道——这个项目自2月12日开工以来,克服了疫情、酷暑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历经280天风雨,就实现了正式投产和首车下线。
当人们激动的目光和由衷的赞美毫无保留地赠予这辆崭新而高档的新“黄河”时,我们的思绪不禁回到了山东重工(济南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城里争分夺秒的280个日夜。
时光回溯。
1个月前,原本需要用两年完成的山东重工(济南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城首座110KV变电站仅用130天,就正式合闸送电运行。
3个月前,在海外疫情依旧严峻、全球投资普遍低迷的特殊时期,首个外资项目——凯傲智能叉车项目在莱芜区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顺利开工。
5个月前,首批16家供应商正式签约入园。
9个月前,产业城项目举行正式开工建设仪式。中国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作为一期落地项目,全面动工。
……
在这个30.52平方公里的产业园里,上演着一个个把“不可能”变为现实的传奇故事。这背后,是一种只争朝夕的“莱芜速度”,是一种奋进赶超的“莱芜精神”,更是一种澎湃向上的“莱芜力量”。
项目建设提速度不降标准,抢时间更要档次
作为山东重工(济南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城项目核心项目之一,中国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从开工建设再到正式投产,仅用了280天。这不禁让人疑惑,中国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的档次、规模、标准到底是什么样的?
作为产业城里首个投产的项目,中国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总投资150亿元,占地3106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主要生产“黄河”高端重卡和全新一代豪沃TH7重卡,年产能10万辆整车,预计可实现收入350亿元,创税25亿元。
项目自开工以来,并没有因为工期紧迫而放松要求、降低标准。整个项目按照“产品高端、制造高端、配套高端、管理更高端”的思路要求,采用了全球最先进的智能制造生产线,无论是设计理论还是技术工艺,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项目致力于打造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智能、绿色重卡生产基地。
而这个项目未来的潜力更是不可估量。利用新能源、无人驾驶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单一、传统的整车产品升级为新能源、智能网联绿色产品,抢占汽车发展制高点和话语权,已然成为该项目的远景目标。
放眼全市乃至全省,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的建成投产更是聚焦“智造济南”,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成功一步。
管中窥豹,从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这单一项目的优势不难看出,山东重工(济南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城项目更是前景广阔、利好多多。
有超前眼光、睿智决策的莱芜区领导层排除万难,将产业城项目招商引资过来,既是看中了产业城项目超大投资规模和达产后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能力,又是看中了产业城项目科技含量高、技术创新强,对整个产业的带头引领效益,更是看中了产业落地后的辐射带动能力。
产业城项目引进国内外知名整车高端配套企业,构建“汽车零部件+整车+物流”全产业链条。同时,建设共享中心、科技孵化中心、生活居住区等城市功能配套设施。全部建成后,可形成有效投资2200亿元,成为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南翼”的重要支撑,打造“智慧长廊”、“科技高地”的重大引擎。
产业城项目落地后,为了让它早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莱芜区领导周密部署和全力推进,才有了此刻项目取得的耀眼成绩。
正如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所言:“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济南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特别是莱芜区委、区政府的全力支持,春节疫情期间,莱芜区全力实现‘七通一平’,为我们项目的顺利开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中,无一人感染、无一人伤亡,创造了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的胜利。”
各级政府、各部门单位的全力保障,成了项目投资建设方可以快速修建厂房厂区、调试设备试生产、正式生产的最大秘诀。为了助推企业迅速扎根发展,莱芜区专门成立项目建设指挥部,分设多个工作组,为项目大开“绿色通道”,保障项目高效推进。
“如果没有‘绿色通道’,没有各部门的协调支持,项目根本不可能这么快就投入生产运营。”企业相关负责人感叹。
项目推进是“莱芜速度”,更是“莱芜精神”
项目的快速落地是“莱芜速度”的深刻体现。莱芜区是怎样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迅速“搞定”?“莱芜速度”的背后,又蕴涵了什么样的“莱芜精神”?
在项目落地前,为尽快促进招商项目落地,莱芜区以“六级联动”、“包镇连村”为抓手,成立了项目建设指挥部及相关党组织,设立了7个职能办公室和3个街道指挥部,由5名区级领导带领140余名区镇机关干部,一线办公、全力推进,及时协调处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各参与部门和单位细化责任分工,成立了拆迁、平场整治、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手续办理5个工作组,安排专人对接各项工作推进情况,从国土审批、施工许可、质量监督备案、消防环保等多方面给予项目大力支持,开启“绿色通道”。
项目从落户到投产,历经了疫情最严峻的
特殊期和酷暑难耐的三伏天,其间遇到了上百个问题,如何快速解决?莱芜区的做法是:现场领办,倒排工期,限时销号,绝不过夜。再大的
困难也丝毫没有影响工程的进
度,每个节点任务都是如期或超
前完成,从未出现过延后的状况。
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个高级团体的实力攻坚。
“项目建设,场平、道路先行。”在一期项目场平施工任务中,济南铁嬴城乡建设有限公司作为此次任务的开路先锋,踏平坎坷、无所畏惧,党员关凯升带领一支铁嬴小队,用7天完成了20天的工作量,夺回了疫情期间延误的工期。
中铁十四局莱芜项目负责人郭涛带领他的党员突击队,优化施工方案、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1369亩的场平
任务,确保了第一个节点工期。
而从德国凯傲智能叉车项目开工办证这一件事更是不难看出,在服务重工上,各级各部门真正做到了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
德国凯傲智能叉车项目开工建设需要同时持有《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4证。
8月13日一大早,山东重工新城指挥部与凯傲(济南)叉车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一起来到莱芜区政务服务大厅共同办证。上午8:20,莱芜区准备好土地出让合同;10:00,签订合同,企业立刻缴纳了相关税费;11:00,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下午1:36,莱芜区政务服务大厅工作人员放弃午饭和午休,办理《不动产权证》。
与此同时,《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办理小组压茬进行施工图设计审核和备案。其间,参与项目建设的5家单位先期赶到莱芜,及时在申请材料上盖章。遇到外国护照无法输入等难题,浪潮集团技术员第一时间升级系统,予以解决……
当天20:25,项目相关负责人王涛顺利拿到《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部门协同、容缺受理、延时服务,而这仅用时12个小时。这既开创了莱芜区“4证齐发”的历史新纪录,更推动了莱芜区改善营商环境的新纪元。
德国凯傲智能叉车项目负责人唐瑞勇连呼不可思议。“拿地当天就收到所有证件,这既印证了莱芜区实施‘实业强区’发展战略的信心,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莱芜区优良的营商环境。我们备受鼓舞,为莱芜区点赞!”唐瑞勇说。
这是一场合力攻坚的奋斗篇章,更是一场新时代的“莱芜战役”。
为服务好项目,莱芜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全员发动,实行“指挥部+工作专班”机制,广泛发动有关镇街党员干部群众,像当年支持莱芜战役一样支持重工项目建设。累计16个村6870名普通群众为项目建设作出贡献,广大党员干部克服万难,完成清表7000余亩,完成“七通一平”投资5.7亿元,场平6736亩。
项目过程惊人“壮举”不少,常规“小事”更多
项目的快速推进,反映了莱芜区参与建设的广大党员干部攻坚克难,敢于碰硬的实干作风,更是莱芜区“店小二”们凝心聚力,以“五星级服务”保障项目落地的真切体现。记者采访中发现,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破纪录的惊人“壮举”不少,超常规的普通“小事”更多。
山东重工新城指挥部企业服务办公室亓忠荣,一位平凡而又低调务实的基层干部。他主要负责重卡一期、重卡二期、中德合资凯傲叉车项目、挖掘机、特种车和珠海路、新鲁矿大道、重工生活区和居民安置区等项目的手续办理工作。这名皮肤黝黑的铮铮铁汉身上发生的故事让人动容和敬佩。
在他的精心谋划下,智能网联重卡一期项目创造了土地手续办理的最快速度。自去年10月14日土地征收公告发布至12月20日土地按时摘牌,仅用了67天,这在莱芜项目拿地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项目落地需办理立项、土地、规划、环保等共12项手续,各项审批手续之间相互关联,手续办理工作面临重大挑战。亓忠荣与企业服务办公室的同志详细绘制手续办理节点图,提前对项目手续办理的时间逻辑关系进行理顺,将可能遇到的困难全部进行系统梳理,重新排列组合,列出了总的时间节点。在总节点基础上,又分别列出了政府任务清单、重工提供材料清单和“拿地即开工”手续办理时间节点等全面细致的清单节点,根据工作进展不断进行完善和细化,确保各项手续办理协同推进,压茬进行,将办理时间压缩至最短,并严格按照节点任务,倒排工期,明确责任,挂图作战。
在具体工作中,他们重点就国土、规划、立项、环评等方面数十项具体工作与山东重工集团、中国重汽集团及省、市各部门单位进行面对面协调对接,解决工作推进的实际问题。在一线,他们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凭借这份“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莱芜精神,山东重工(济南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城项目的开工仪式得以在2月12日当天顺利举行。
为了保证项目如期开工,建设运营办公室李金锋主动放弃春节假期,全身心投入到重卡项目场平施工现场的疫情防控工作中。自除夕和年迈父母团聚后,李金锋有两个月的时间一直靠在工地上,没顾得上回家看望两位老人。饿了就在工地上泡包面,困了就和衣而睡,一刻不停连轴转。1月9日,李金锋在赶赴济南重工集团办理的路上,接到了年近80岁高龄父亲的电话。老人是从电视新闻中看到了俩月未见的儿子,这才知道儿子原来正在服务重工项目建设。这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父亲语重心长地叮嘱李金锋:“重工项目在莱芜落地,好比当年的‘701’建设,参与项目的建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你就放心地干好工作吧,我会好好照顾你母亲,照顾自己的。”听到老父亲理解安慰的话语,李金锋的泪水浸湿了眼眶。李金锋又想到了卧床3年的植物人老母亲,对两位老人所有的亏欠,最后都化作一句:“爸,您放心吧!”
杨湖平,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山东重工(济南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城项目勘测设计指挥部指挥长,负责梳理该项目市政路网的规划、设计工作及龙马河景观方案的研究工作。白天,他带领队员冒着寒风跑现场搞勘测,晚上加班加点忙着搞设计、定方案。春节临近,考虑到家人很久没有回四川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了,便向重工新城指挥部领导请了假回家过年。临行前,指挥部领导千叮咛万嘱咐,节后尽早回来,2020年有更艰巨的任务需要完成。
谁知,半路上杨湖平得知武汉封城的消息。他第一时间想到,万一乐山也像武汉一样封城,春节过后自己何时能回莱芜工作就成了未知数,这样他带领的团队在关键时期就会群龙无首,重工产业城的勘测和设计工作不能顺利进行就会影响2020年大干计划。杨湖平当即决定:不能去乐山,必须马上回莱芜!主意拿定后,杨湖平把车开到服务区,说服了妻儿,调转车头,朝山东莱芜方向驶去……
在连续开车近20个小时后,杨湖平终于回到了莱芜。此刻已是除夕夜,万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里,杨湖平一家却从早到晚没吃上一口热乎饭。
像亓忠荣、李金锋、杨湖平这样的故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还有很多。有人舍弃了周末节假日,义无反顾地靠在项目上;有人撇下了家中的老人孩子,在项目上穿梭奔波;有人不顾自己身体的劳累,白加黑地连轴转。正是一批又一批这样勇担当、尽职守的“店小二”,项目才有了现在的进展,取得了今日的成就。
项目成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重工项目作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其对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带动提升,对莱芜区打造“南翼”经济增长极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作为全市投资额第一、项目规模第一、生产产值第一的最大体量项目,从落地莱芜区第一天起,它的一呼一吸就已经深深牵动着全市人民,尤其是莱芜区人民的心弦。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出席项目开工、投产仪式。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包挂项目,协调手续办理,并多次针对项目进行调研。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先后7次组织召开市、区联合推进会,亲自研究部署手续办理工作,给予项目深情厚望。
当项目遇到土地手续办理难题时,各级高度重视,莱芜区委书记朱云生,区委副书记、区长、山东重工新城指挥部总指挥秦蕾等区领导第一时间召开会议研究破解问题的方式方法,并带队到省市及相关部门、山东重工集团和中国重汽集团,面对面分析破解难题的方法。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省市部门单位现场分析研判,推动项目手续办理进入快车道。
尤其在拿地过程中,莱芜区用3个月的时间组织220人次到市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组织召开联席会46次,参加专家评审20余次,重点就国土、规划、立项、环评等手续进行面对面对接,实打实服务,解决实际问题。随着项目推进,协调频次不断提升,建立工作联系单、汇报单制度,加强日常工作联络沟通,大大提高工作联系效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用地收储、招拍挂方案研究等各环节压茬进行,无缝衔接,不断压缩各环节办理时限,最终实现了67天完成土地摘牌,创造了土地手续办理的“莱芜速度”。
爱国诗人艾青有一句经典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因着这份深沉的爱,在重工系列项目的建设推进中,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无一不为项目的早日落地、早日生根发芽发展壮大而拼尽全力。诚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言:“重工项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项目,未来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会因为这个产业城而发生更大的变化,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也会因它的到来而越来越美好。”
然而,再辉煌的成绩也只属于过去,新车下线后,莱芜区全区上下并没有因此放松,而是转身投入到了新的战斗中。莱芜区将乘着“工业强市”的浩荡东风,全力在智造新城建设上实现聚力突破,加快150平方公里莱芜智造新城建设,持续推进重工项目,严格落实政府、企业“两个清单”,加快挖掘机、特种车、智能网联试车场等项目推进,统筹做好市政服务、安置区等配套工程,力争用2至3年时间“拼出一个千亿级、新造一座产业城”。
(本报记者 朱虹 通讯员 许俊华)
新闻推荐
□焦平洋王宪才左丰岐报道本报济南讯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的10月份同期线损指标排名和完成情况通报中,国网莱芜供电公司以...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