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晴朗,惠风和畅——举目望去,是明媚的“清新蓝”。
苍山吐翠,碧水泛波——放眼四顾,是怡人的“生态绿”。
近年来,莱芜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持续用力治本,先后开展“环保百日攻坚”“大气污染集中整治”“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系列行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攻坚行动,莱芜区从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筑牢绿色生态屏障等方面入手,坚持不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为坚决完成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莱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动员全区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切实增强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指挥部明确了11个专项工作组,建立严密的责任体系,打好主动仗,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举措落实落地,见到实效。
针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围绕全区空气质量改善,完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点位改造588个、工业炉窑淘汰整治27台、混凝土企业环境规范化整治12家;完成挥发性有机物企业源头替代12家,实施VOCs重点企业“一厂一策”16项,专项检查企业58家;完成工业企业物料堆场排查编码87家、燃气锅炉低氮改造97台;全面完成35蒸吨燃煤锅炉淘汰,开展环保抑尘剂综合治理试点8800万余平方米;积极推进“为民办实事”—消除主城区小煤炉、小柴灶工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在凤城街道吴花园社区棚改项目现场记者看到,车辆都从洗车平台经过,进行车身冲洗。区住建局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站副站长陈伦团正在向吴花园社区棚改项目负责人吴瑞了解扬尘污染防治情况。
据了解,为了减少工程建设现场扬尘,吴花园社区棚改项目部不仅严格落实车辆出入冲洗制度,还在建设现场安装了多处喷淋设施,用以控制粉尘的飞落,并派专人在现场进行卫生清扫,确保场内无积水。
目前,全区共有房建类在建工程项目40个,莱芜区精准突破,健全机制,完善措施,全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治理持续发力,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在治理标准基础上,对土石方开挖、回填、运输等多个环节制定更加严格的扬尘治理措施,明确要求土石方施工必须湿法作业,洒水降尘措施覆盖全部作业区域。
在做好日常防扬尘处理工作的同时,由中铁十四局集团承建的西关社区棚改项目部还引进了生态环保抑尘剂,集中对8万平方米未动工的土地进行喷洒,有效地防止扬尘污染。截至目前,全区房屋类建筑工地累计使用生态环保抑尘剂面积已达到30余万平方米。
大气污染防治,特别是扬尘治理,事关城市形象,事关人居环境。“我们下一步将精细化管理,跟踪式督导,高标准、严要求,扬尘污染治理持续发力,保持常态长效,扎实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陈伦团说。
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莱芜区全力保障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全区建立地表水河流断面网格化定期巡查机制,组织沿河各镇(街道)开展巡河活动,重点针对畜禽养殖、入河排污口、沿河垃圾等问题开展多次专项巡河活动,发现问题立行立改。
据悉,今年1至8月份,国控瀛汶河徐家汶断面平均水质达到Ⅱ类水质,国控牟汶河贺小庄断面平均水质达到Ⅲ类水质,均达到水质考核目标;加紧摸排风险隐患,保障群众饮用水源水质安全;推进综合整治,确保如期消除黑臭水体。辖区内4条黑臭水体水质均优于轻度黑臭标准,水质稳定向好。目前已形成长治久清评估报告,并通过专家评审。
开展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加大监督检查及执法力度。通过莱芜区34家水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开展自查自纠及区级主管部门逐一进行现场检查、对出水水质进行抽检抽验,发现企业各类违法问题及时立案处罚,累计对3家水污染物超标企业进行立案处罚。
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
与空气资源、水资源同样重要的是土壤资源,土壤是人类赖以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督促12家土壤重点监管企业对用地及周边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签订了《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莱芜区通过落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取得了显著成绩。
据了解,全区春播作物20多万亩,通过大力推广商品有机肥、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新肥料新技术等技术措施实现化肥零增长。通过宣传引导,还在全区建立了10个液体肥加肥站,既方便了群众用肥,减少了化肥用量,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增施有机肥,提高耕地质量水平。通过宣传培训和项目引导,重点在姜蒜精细菜生产区的明利蔬菜、华兴鸡腿葱、汶南生姜、华群农场等实施主体,推广有机与无机结合,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尽量减少化肥用量。今年春夏季全区增施有机肥0.4万吨。
与此同时,大力推广绿色控害技术,打造安全生态环境,为现代农业发展保驾护航。目前已建立绿色农业示范区1万亩,辐射推广应用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推广规范化防治面积35万亩,加快了全区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进程。
堆积于田边、地头的废旧地膜,对农业、农村环境造成了污染。今年,全区继续开展地膜回收项目,大力推广标准地膜和全降解生态地膜,充分利用全降解地膜的降解特性和标准地膜的便于回收,实现地膜覆盖栽培的清洁生产,降低了“白色污染”风险。目前,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缓解了地膜污染的进一步发展。
农业生产垃圾及废弃物综合利用已列入2020年莱芜区为民办的十五件实事之一,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莱芜区全面展开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建立收储加工体系,形成长效机制,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采取政府补贴形式,吸引市场主体参与,逐步建立健全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激励机制。全区计划今年完成精细化还田2万亩,青贮10万吨,建立姜苗(尾菜)处理点7处,设立秸秆收储站13个,集中收储利用秸秆15万吨,确保秸秆不乱放、不起火、不冒烟、不污染。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莱芜区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全区扎实开展标准提升工作,塑造莱芜生态绿色风貌。
科学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规划,目前已完成森林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造林任务2.2万亩,完成绿道建设6.9公里,1500亩森林抚育任务基本完成,组织开展义务植树160万株。高标准创建省级森林村居7个,持续打造众多乡村绿色景观,坚决树牢绿色生态屏障。
莱芜区还围绕城市品质提升,大力实施“5+2+2+2”工程,目前5处公园全面开工,2条花卉景观大道、2处花漾街区全部建设完成,为城市建设添美加彩。“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全面铺开,29个大项目已全部开展,项目计划总资金达14.96亿元。通过这一系列大的行动,带动全区造绿美化工作提质量、上水平,奋力书写“生态立区”新篇章。
我们欣喜地发现,在这场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中,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落到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产力”和“金山银山”,通过攻坚行动,全区继续筑牢生态屏障,让莱芜这片土地处处有美景、处处能休闲、处处是胜地,加快建设幸福和谐新莱芜。 (本报记者朱峰通讯员于冲)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朱峰通讯员尚博通)近日,莱芜区凤城街道孟花园社区举办“红色故事进社区”活动,莱芜战役纪念馆讲解员为社区的...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