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莱芜
地方网 > 山东 > 莱芜市 > 今日莱芜 > 正文

莱芜泉:以济漕运通国脉

来源:济南日报 2020-07-20 11:09   https://www.yybnet.net/

《山东全河备考》中的“莱芜县泉图”

嘉庆十九年(1814年)雪野泉·灵源泉石碑拓片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张梅亭撰《重修灵泉(郭娘泉)寺碑记》拓片

□刘恒杰

济南泉水久负盛名,因此有了“泉城”的美誉。莱芜亦多泉,许多泉水经年不息,流入汶河以济漕运,有的水势盛大,蔚为奇观,成为著名景点,历代文人多有歌咏。

设有专门的“泉长”

现存最早的《莱芜县志》是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知县陈甘雨所撰。该志《地理志·形胜》中,载有郭娘泉、乌江泉、鹏山泉、吕公泉等9泉,皆标明方位,有的还标明该泉水的特点及传说。如“乌江泉”:“在县北二十五里,昔伍子胥统兵过此,掘地为泉,味如江水,今有伍子胥祠在。”“五龙泉”:“在县西四十里,泉有五脉,萦纡如五龙然。”

清康熙时莱芜知县叶方恒(1669年任)在其《新修莱芜县志·封域志·山川》中,载泉15处。该志《建置志》中还单列“水泉”一节,载泉28处。所载诸泉除标明方位、特点和传说外,还标明了泉水流向、源长及汇入河流。

清宣统时《莱芜县志·地理志》中单设“泉源”一节,载泉49处。

民国《续修莱芜县志·舆地志》中,亦单设“泉源”一节,所载诸泉与宣统志同。该志中还绘制了《莱芜县水泉图》,标注了各水泉的具体位置。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明嘉靖和清康熙时的县志中,还提到了“泉夫”。“泉夫”就是看护管理泉水的差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泉长”。泉夫的薪水由官府拨付。

明嘉靖时县志《贡赋志·徭役》中载:“泉夫 二百五十名,每名银二两。”当时,莱芜县人口不到五万,一个偏僻小县,竟然有这么多的泉长,应该不是一个小数目,所发泉夫的银两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从这里我们还不难看出,当时莱芜域内不止有该志所载的九泉。莱芜何时设立泉夫,我们查不到资料,但在陈甘雨莅莱时,“泉夫制”可以肯定已设立多年且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制度。

清康熙时县志《贡赋志·徭役》中载:“泉夫见役一百二十名,每名工食银十两八钱,桩、草银二钱四分,共银一千三百二十四两八钱。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奉文增添银一百九十二两,连闰共银一千五百一十六两八钱。”

叶方恒离开莱芜后调任省府主管全省河道,编纂一部《山东全河备考》,其中写道:“莱芜县泉源四十六处,原设泉夫九十名,每岁食银一千六百五十两四钱八分。”泉夫数量随着泉源数量发生变化,“莱芜古泉三十五眼,额设泉夫一百二十名,后缘枯淤,仅存二十五泉而夫亦随减存九十名。近陆续搜复古泉十处,又增新开泉十一处,通共泉源四十六,而夫少疏浚竭蹙,所宜按泉添夫者也。”“以济漕运,所关甚巨”

历史上莱芜冶铁采煤业十分兴盛,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官府从煤铁开采经营中收取赋税,形成了商贸繁荣、市民富庶的局面。在《元济南莱芜等处铁冶提举司公署记》(清宣统《莱芜县志·金石记》)一文中,详细地记录了元代冶铁课税、提升铁冶提举司地位以及扩大衙署规模的情况。明初继承元代铁冶制度,莱芜冶铁数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当时运输以水运为主,而汶河就是莱芜地区水运的主要道路,这就需要汶河畅通发达。

汶水流入运河,具有接济漕运的重要作用。历史上,大运河承担着国家南北交通运输任务,明清时,山东运河每年来往船只上万艘次,每年运往京师的粮食四百万石,运送军力十余万人,从运河全线征收的关税银多达八九十万两。山东是漕运所经过的重要地区,而莱芜段汶河则是属于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源流。大汶河是大运河得以畅通的重要依赖,而众多泉水又是大汶河的根源。叶方恒在其《山东全河备考》中说:“东南岁漕数百万藉以达京师者,惟有运河一线,而运河之得以不匮,惟泉源是赖。”叶方恒在担任莱芜知县期间,积极疏浚泉源,在各个泉源处设立泉夫。当然,作为一名地方官员,叶方恒并不是为了留住泉水喷涌、水流浩荡的景象而疏浚泉源的,而是因为“诸泉以济漕运,所关甚巨”(《山东全河备考》)。在莱芜时,叶方恒曾写《申覆开矿详文》(载民国时《续修莱芜县志》),其中写道:“山东诸泉,咽喉漕运,而莱邑泉源四十有六,载入经制,万一挖伤山脉,母气洩而子气耗竭,泉流不足以济运,国家根本之计有误,咎将谁执?”

叶方恒在莱芜担任知县期间,积极疏浚泉源,在其《新修莱芜县志·水泉》中,指出了引泉济汶的意义:

漕运自河以北资汶而不资河,故引汶绝济为漕命脉。汶又资于众泉,所谓河海不择细流,以成其大也。汶源出于莱芜之原山,共泉二十有七,涝则溢,旱则涸。夫溢则淤之易,涸则疏之难,在水部河厅,鞭长不及,至课督津老时开治,俾无溢涸之患,有地方之责者宜时加察焉。

引汶济运是漕运的关键,而引泉济汶是保证汶河水源的重要举措。在叶方恒看来,治理泉源不仅有利于调节汶河水流,还有利于解决“涝则溢”“旱则涸”的问题。后来,注重漕运的叶方恒被任命为主管全省河道的官员,也算是顺理成章。

以郭娘泉为最

明嘉靖时《莱芜县志》载:“郭娘泉,在县西南十二里,其源清莹,西北入汶,传者谓郭娘洗锦于此,故名。”清康熙时《新修莱芜县志》中亦载:“郭娘泉如万珠喷溅,凡夏日中暑者,饮之立愈。”这段话赋予了郭娘泉神奇色彩。康熙时《济南府志》中,亦载有该泉,称其为“濯锦泉”。

在民间,关于郭娘泉,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年大旱,人们以挖野菜扒树皮度日。有一个姓郭的老太太去村外一片低洼地里挖野菜时,突然发现地里有一棵生长旺盛的野菜,在挖出来的时候发现野菜根部带出的泥土很是潮湿。她很纳闷,再看看她刚挖过的地方,那小坑内竟然有水珠渗出来。老太太更奇怪了。于是,她又在那小坑内一连挖了几下,那小坑很快就溢满了泉水。老太太立即回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纷纷赶来,他们挖啊挖啊,那坑越来越大,那泉水也越来越多。那喷涌而出的泉水,一下子解决了村里人的饮用和浇地难题。乡亲们很感激那位郭老太太,便把泉取名为“郭娘泉”。

在《山东全河备考》中,叶方恒称郭娘泉“世为莱芜诸泉之最”。文人墨客多有歌咏。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莱芜进士吴鸿功外出做官,亲朋好友在距其老家数十里外的郭娘泉为其饯行。吴鸿功写有一首《西发固原,亲友祖饯郭娘泉,感而赋此》的诗:“卓锡何年此问津,西风千里暗伤神。等闲莫逐桃花浪,留于贫僧作主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莱芜进士亓诗教写有一首《戊午孟夏同游郭娘泉纪胜》的诗:“结伴临流兴转雄,郭娘泉水弄晴空。蚌珠涌地喷沧海,柳絮迎人拂汉宫。天外晚霞光射斗,席间短幕影摇红。酒筹莫论输多少,对月还堪咏大风。”与亓诗教同时的莱芜著名诗人孙士奇,亦写有《郭娘泉次韵》一诗:“郭娘泉水水之雄,二十一泉拜下风。龙液喷来翻碧海,蚌珠迭出溅晴空。客投佳句鲛人泣,照返西山岱色红。川上低回久未去,月明烟寺数声钟。”吴鸿功之后三百多年,郭娘泉依然是文人喜欢游览歌咏的好地方。光绪二十四年(1908年),莱芜进士张梅亭写有一首《郭娘泉》的诗:“半醉曾寻濯锦泉,杨花如雪扑溪边。银鱽泼拉初登纲,淳朴乡风不取钱。”

写郭娘泉的诗最有名的还是知县叶方恒的诗。有一年,在水部任职的泰州人陆舜(字元升,号吴州)来莱芜视察,叶方恒陪其视察郭娘泉,写下一首题为《陪陆吴州水部巡历郭娘泉》的诗:

谁从地底抛珠出,曾说溪边濯锦遗。

槎客见疑星宿海,仙郎到指玉津池。

评于陆羽茶经好,补在郦元水注奇。

况入五汶通国脉,功高南北重交资。

以“抛珠”和“濯锦”比喻郭娘泉水花四溅的美丽景象,用“星宿海”和“玉津池”比喻郭娘泉盛大的水势。其泉水清澈,写《茶经》的茶圣陆羽来取水泡茶,也说泉水好;泉水浩大,著《水经注》的郦道元来到泉边也叹为观止。尾联中的“五汶”是指:浯汶、牟汶、嬴汶、北汶、柴汶。前四汶皆源于莱芜。国脉,国家命脉,此处是指漕运。

1958年时,郭娘泉涌水量最大时为363立方米/小时,最小时为140立方米/小时。据《十卷书·村庄》(新华出版社2003年出版)载:“1960年,牛泉公社从泉中挖沟引水至小庄村,蜿蜒几十公里。1974年公社又建扬水站,把泉水引向山岭,浇灌了万顷良田。泉的四周杨柳环绕,芦苇成片。有打油诗为证:‘郭娘泉,十八孔眼,处处清水向上翻,好似大锅煮开水,又如海水波浪翻,可爱四周杨柳树,可奇周围芦苇滩,水上鹅鸭成群叫,水下鲤鱼跳得欢,全村人们都知道,秋后鱼虾丰收天,不管谁家来客人,现去捞来接着餐。’1977年国家开采铁矿,水位下降,最终干涸。1978年填平造地,现为一片小平原。”

郭娘泉水早已经不见踪影,那“谁从地底抛珠出”的盛况,我们只能去想象了。

新闻推荐

民办 民管 民受益区生态农业发展协会成立

本报讯(记者杨雪通讯员王新宇)近日,莱芜区生态农业发展协会在苗山镇成立。协会由苗山镇境内的10多家合作社成立,本着...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莱芜泉:以济漕运通国脉)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