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桂利在创作。
高大伟在南文字村疫情防控检查站值守。
党员+贫困户
守好疫情防控大门
2月24日,在莱芜区和庄镇张家台村后坡检查站点,党员左美珍正在路口执勤。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张家台村在村内5个主要进出口设卡,对过往人员进行检查登记、体温测量等。55岁的左美珍和她的丈夫第一时间走上疫情防控一线,并肩作战。
看到党员们冲锋在一线,村民们也不甘落后,积极参与进来。第一个主动请缨的是扶贫建档立卡户张宗春。60岁的张宗春身体一直不好,年前住了几次医院,这次他主动要求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家人们非常担心。但他却坚定地说:“在我困难时是国家和党在帮助我,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我要尽我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人。”紧接着,很多贫困户也投入战“疫”。他们跟随镇村干部、党员志愿者一道张贴上级公告、发放宣传手册、摸排湖北武汉返乡返村人员、协助检查点做好体温检测等工作。
张家台村是省定贫困村。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村里的党员干部就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忙碌。在村党支部书记王海荣的带领下,党员先锋队积极主动投入到疫情防控中,党员争相捐款捐物。有了党员带头,村民都踊跃报名参与疫情防控,就这样,张家台村26名党员带领村民共百余人构筑了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本报记者刘冰玉通讯员孙宁雪)
非遗木版年画传承人石桂利
“防疫年画”助力抗击疫情
2月20日,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创作室中,疫情防控主题作品《我们在一起》木版年画格外引人注目。这幅作品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传承人石桂利创作的。作品用极富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塑造了“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的钟南山院士及广大医务人员的英雄形象,深刻诠释了那份医者的专业、国士的担当与战士的勇敢。
据了解,为了能把英雄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而不失潇洒自然,整个作品三易其稿。从设计到刻版印制,整整用了18天。
当记者问到创作这幅作品的初衷时,石桂利激动地说:“看到全国上下都在为抗‘疫’作贡献,尤其是钟南山院士80多岁高龄了还亲临武汉与大家一起抗击疫情,我由衷钦佩。那些年轻的医护人员,在国家危难时刻毅然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争当‘逆行者’,为抗击疫情奋不顾身。我不由得想把他们的英雄形象刻印下来,让他们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也算是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尽一份力。”
(本报记者刘冰玉)
“90后”小夫妻
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
“天冷,多穿点衣服,记得按时吃饭。”
“要把口罩戴好,注意防护,加油,战友。”
这是莱芜区苗山镇南文字村乡村振兴助理员高大伟和苗山镇高上坡村乡村振兴助理员王清华两人之间的一次隔空“喊话”。2月21日中午,臂戴红袖章的王清华在高上坡村疫情防控检查站,利用吃饭时间用手机与丈夫高大伟相互叮嘱。寒冷的冬天里,在疫情防控一线,他们既是一对夫妻,更是亲密“战友”。这对“90后”小夫妻均是今年新录用的乡村振兴助理员,所在村庄相隔10公里。从正月初六正式上岗的那天,他们便主动请缨到疫情防控一线,协助村“两委”对进出车辆及人员进行检查登记、体温检测、消毒,对走亲访友人员及时进行劝返等。早出晚归,没有休息一天。
更让人敬佩的是,王清华刚刚生完二胎3个月,正在休产假,得知村里人手紧缺,她便把孩子交给家里老人照看,与丈夫一同奔赴前线。“我和丈夫深感亏欠孩子太多,但作为一名乡村振兴助理员,不仅要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还要守护好村民的生命安全。”王清华说。
夫妻两人在坚守好岗位的同时,还自掏腰包向苗山镇捐助了60箱牛奶,以保障一线疫情防控人员的营养供给。“有坚强的组织领导,有亲人的理解支持,我们相信,我们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夫妻俩笑着说。
(本报记者杨雪通讯员高慧)
莱芜新时代宣讲团团长闫卓
开私家车宣传抗“疫”
“疫情防控时期,我要把党的声音送进千家万户。”这些天,一辆特别的私家车每天都在莱芜各社区出入,车顶安装的喇叭巡回播放省市发布的抗“疫”宣传录音,开这辆车的是莱芜新时代宣讲团团长闫卓。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闫卓一直在思考如何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围绕防疫的重要性、新型冠状病毒的基本特性和预防措施、网格化管控的方式等,闫卓和宣讲团成员一起录制了宣讲素材,发起“抗疫在家,线上接力”的活动,通过线上手段进行讲解和宣传。
为了能让更多人看到听到疫情防控信息,除了线上宣传,闫卓用最笨的走街串巷方法进行线下宣传。经过相关部门同意,闫卓利用他的私家车和喇叭开始了宣讲。
省市发布的抗“疫”宣传录音8分钟左右,宣讲团制作的音频7分钟左右,一个小区停留播放15分钟,每天走40多个社区,连续7天,闫卓开车几乎走遍了莱芜区内所有的社区。
(本报记者杨雪)
新闻推荐
二月二,龙抬头。春回大地暖,奋进正当时。2月24日上午9时许,随着响亮的开工令声,现场工程车机器轰鸣,钢城区13个重点项...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