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路修了之后好走了,也不脏了,环境卫生大有改善。”“老百姓一分钱不花,光走好路,真是给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今年,莱芜高新区列支补助资金推进了11个村、20余万平方米村内背街小巷硬化工作,打通了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切切实实提高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垃圾坑变身文体广场
12月5日,鹏泉街道兴隆庄村村民亓观爱正在清扫门前小路,以前这是一条泥巴路,现在成了干净平坦的水泥路。“现在村里都是水泥路,基本不脏了。”亓观爱高兴地说。
兴隆庄村原先只硬化了村内几条主干道,小街小巷都是土路,一到雨雪天出门就是泥窝窝。今年6月,兴隆庄村支出180多万元,对村内各条小街小巷进行了硬化,硬化面积达3.1万平方米,全村环境焕然一新。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今年以来,莱芜高新区以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为抓手,通过“三堆”清理、小街小巷硬化等措施,有效推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马龙崮村以前只有一条3米宽的主路是水泥路,其他的都是土路,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柴堆粪堆土堆,很多村民在路上搭了猪圈、车库,让原本宽阔的背街小巷变得狭窄难行。村里原先还有一个深约4米的垃圾坑。“许多村民都把垃圾扔在这个坑里,气味特别难闻,夏天苍蝇蚊子特别多,村民的意见也很大。”马龙崮村党支部书记王家学皱着眉头说。
通过小街小巷整治,马龙崮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不仅硬化了道路,还动员村民对乱搭乱建进行了拆除。通过填埋,马龙崮村将原来的垃圾坑整平,新建了一处面积约8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眼下工人们正在砌文化墙。“文化墙建好以后,我们准备在上面展示一下村里的党建活动。”王家学说。
环境整治村民干部齐上阵
“动员老百姓拆除占道的猪圈、车库,没费啥事。”王家学说,本以为要费一番口舌才能让老百姓拆除违建,没想到第一户工作做通后,村里其他村民就自觉拆除了违建,工作推行得十分顺利。
硬化小街小巷既方便他人也方便自己,这项工作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支持。在兴隆庄村,各家各户自行清理了门外堆放的杂物,还主动整平了自己门前的路基,为硬化节约了时间和成本。“同样的工程,咱要是动用机械一点点平整,可能比现在多花20多万元。”兴隆庄村党支部书记吴兆民说。
小街小巷整治工作虽小,却事关老百姓出行“最后一公里”,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也成为广大基层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高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的主战场。付家庄、大山子、小山子等村“两委”干部自己先垫资,确保硬化工程不因资金问题延期;秦家洼村很多党员尤其是村“两委”干部义务出工,帮忙清理“三堆”、整理路基,现在每月2日举行党员活动日,上街打扫卫生已经成为该村55名党员的日常习惯。
长效机制保障整改见实效
一走进兴隆庄村就会发现,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一个小垃圾桶。村民们都会把垃圾放在小桶里,等着保洁员来收集。“自从路硬化后,不光路好走了,村里也干净多了,村民们维护环境的意识也提高了。”亓观爱说。
莱芜高新区建立了“户定点投放、保洁员集中收集、垃圾定时清运”的垃圾清理机制。目前,全区共有生活垃圾清运车辆7辆,设有11个垃圾中转站、1300个垃圾箱,平均日清运垃圾110吨,每月清运生活垃圾约为3500吨,各村(社区)的生活垃圾均可实现日产日清不滞留。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莱芜高新区着力提升保洁员队伍素质,完善保洁员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保洁员退出机制,对年龄大于65岁、村干部近亲属、工作不积极主动的保洁员进行全面排查清退;同时设立每月200元标准的保洁员绩效工资,激发保洁员工作热情。
此外,莱芜高新区还建立了巡查整改机制,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专业化自查,建立问题排查整改闭环机制:每天由“第三方机构”入村检查、形成问题清单,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类转办、限期销号;每周对排查整改情况进行总结,对延期问题进行通报、督办;每月对全区70个村(社区)进行考评排名通报,奖优罚劣,确保问题整改取得实效。 (本报记者 杜娜)
新闻推荐
1946年11月,莱芜的土改基本完成。翻身做了主人的莱芜人民,积极响应鲁中区委支持自卫战争,打退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保卫...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