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指导受助者种多肉植物。(本报记者 刘冰玉 摄)
“风雨彩虹铿锵玫瑰,再多忧伤再多痛苦自己去背;风雨彩虹铿锵玫瑰,纵横四海笑傲天涯永不后退。”这句经典歌词堪称花店老板李红的真实写照。42岁的李红这几年一直经营着一家花店。都说花店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作为花店老板,她不屈的性格和不服输的精神正在演绎着人生大爱的故事。
七年前的李红原本是一个阳光、活泼,活跃在公益路上的一名志愿者,她和朋友一起创建了原莱芜义工协会。生病七年来,从跌入低谷到重拾希望。她靠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个信念开始创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在创业成功后,始终不忘公益事业,向贫困山区的孩子捐赠物资,通过网络和开展活动向病患捐助现金。这位盛开的“铿锵玫瑰”,用她的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女性的新风采。
做公益原本是让孩子体验生活
李红最初是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干物业,工作清闲的时候,就喜欢帮助小区里的老年人、残疾人。
2007年的一个夏天,李红在浏览莱芜一个网站时,看到一个在广场义卖大白菜的帖子。李红觉得,这是一个让孩子体验奉献、学会爱的活动。在与孩子沟通后,他们一大早就来到广场,李红一边带着孩子卖白菜,一边给他讲解活动的意义。在活动过程中,李红认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志愿者。李红发现,帮助别人、救人于危难才能让自己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才能更体现自己的价值。在这之后,李红做公益就一发不可收,变成了自己的一种习惯。
“我们做公益得有个名字,这样就会被更多人认同,容易开展更多的志愿服务。”在一次参加完志愿活动后,李红的一个朋友建议说。李红非常赞同,并自愿拿出3万元注册成立了莱芜义工协会。2007年3万元是笔不小的数目,朋友打趣称李红是“大款”。
“其实,当时我也没多少钱,工薪阶层,有时候忙起来参加不了多少活动,不出力咱就多出钱,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在李红和朋友的努力下,原莱芜义工协会就这样诞生了,并且这个队伍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就从8个人发展到3000多人。
李红说,那时候做公益真的很单纯,根本没留下什么照片、录像做纪念,但受过帮助的人却互相影响,在各自领域把爱心传给了更多的人。
爱心的传递让公益一直延续
2008年,李红结识了一位高位截瘫的年轻人李志强。疾病让李志强连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家里种的白菜和葱都得靠老父亲进行打理。李红知道这件事后,就带着志愿者帮助李志强义卖白菜和葱,这一帮就是六年。
李志强在得到帮助之后,也获得了生活的力量,闲暇之余,他也献爱心帮助乡里乡亲卖菜,后来就索性将百姓种的白菜代收上来,在网上联系好客商售卖。有一年,白菜价格特别低,是名副其实的“白菜价”,客商觉得无利可图没有来收白菜,眼看白菜压在自己手里,他一筹莫展。这时,李红的一次回访让李志强走出了困境。
这一次走访,李红自掏腰包以高于市场价格将白菜全部买了下来。李红的雪中送炭让李志强流下了眼泪,他当时就表示,以后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受困的人。
今年“十一”期间,李红在绿叶岛为一位白血病儿童组织了一场为期两天的义卖活动,李红在朋友圈发出活动方案后,30多个商家主动联系李红,并拿出自己的产品进行义卖。这一次,李志强也带着自己的朋友对这场义卖进行了抖音直播,并把直播收入的钱全部捐了出来。他说,李姐帮助了我多年,让我有了生活的希望,我也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力所能及地帮助周围的人,让爱延续下去。
重病过后她续写大爱故事
李红虽然对受助人很大方,但对自己却很“吝啬”,平时除了工作、照顾孩子,剩下的时间就是做公益,吃饭不按时,休息的时间很少,这也给她的身体种下了病根。
2013年的一个中午,李红突然感到身体不适、浑身无力,在医院做完检查后,检查结果让李红陷入深渊——尿毒症,一个被宣告“死亡”的疾病。李红说,那时候走5分钟的路就要休息一下,原本活蹦乱跳的一个人一下子啥也干不了了,内心除了失望绝望就是无尽的悲伤,李红时常想,为什么我一直帮助别人、一直在做好事,老天爷却不眷顾我。以前一起跟着李红做志愿活动的朋友经常来找李红聊天,开导她,引导她走出困境继续做公益,但说什么当时都无法解开李红的心结,这种状态持续了两年。
2014年10月,李红的朋友到雪野镇鹿野村参加一个对白血病儿童陈晓的救助活动,也是为了让李红散心就“硬拽”着她一起参加。没寻思看到孩子的那一瞬间,李红突然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那就是尽可能地帮助孩子,去证明自己的价值、释放自己的价值。那一次李红“重出江湖”,在网上为陈晓捐款3万余元。
接下来的日子,李红似乎找到了生存下去的目标,开始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参加公益活动,心情也一天天好了起来。由于前期生病花光了所有积蓄,而做公益需要资金,2016年李红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开了一个鲜花店,在盈利的同时,开始做更多的公益。
李红说,很多需要救助的群体,除了金钱的帮助,更多的应该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现在,李红也在往这方面努力,前段时间,李红把种植多肉的材料和技能教给了贫困户马圣云和孙高奎,现在他们的多肉已经在网上销售。对此,李红说,让受助者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才是做公益的最好归宿。 (本报记者 刘冰玉)
新闻推荐
24年无偿献血60200毫升,捐献造血干细胞1次,“活雷锋”孙波 我为有救人机会而自豪
□本报通讯员段浩然本报记者申红在山钢集团莱钢型钢炼铁厂,孙波是个道德模范。这要从1995年参加了一次厂里组...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