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福山山顶巨石
编者按 万福山,又名冠山、望夫山。在旧莱芜城东北25里处,海拔539米。其山势奇特,峰、石、洞、岩、穴、泉、溪俱全,其景堪绝。而其人文历史更深厚,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有载,山阳、山阴碑刻摩崖众多,而有关此山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即日起,本报陆续刊发三篇文章,解读这座莱芜名山。
万福山又名冠山、望夫山,山上洞岩密布,以秀险挺立于莱芜东北。
己亥春日,记者邀请莱芜文化学者吕笑尘、万福山民俗博物馆馆长李言实等,同登万福山。
沿着登山路上行,几经折返,前方一处地势平坦、巨石错落——楜树庵。咸丰年间,南匪入莱,当地民众创修山寨时,在寨墙外东青龙峰下及南楜树庵前,各设巡警石屋。这是山上第一道防护。
过楜树庵,是一岔路口。
先向东行不远,有一片石屋遗迹。这是泰山中学的旧址。东行不远,几块巨石之下,有一道狭窄石缝,石上刻“老虎洞”。屈身钻进山洞,里面空间不小。洞西侧最深处,有一道天然石凳,洞内原有泉水,可长期隐蔽。老虎洞分上下两洞,相互连接又相互独立。老虎洞北侧,一处建筑遗迹旁有石刻:“咸丰十一年,陈家庄(今鹏泉街道李陈庄村)李云聪,暨男:鸿渐、鸿遇,孙:树培、树祯,避难在此。”
“咸丰年间,李氏先人在此避难,修完山寨,接着建了学校。平时安定时,学员在万福山下五间官房内上课;土匪来了,到山上上课;特殊情况下,藏到老虎洞里上课。”李言实馆长介绍。清末莱芜举人亓因培在《万福
山》一诗中提到“山下刘李两名宿,虎
洞谈经作书屋”。“刘李两名宿”指的是刘乐善和李鸿渐。即使在乱世避难期间,他们仍以万福山为屏障传经论道。
从楜树庵向北,循着石阶攀登,前方一山门倚巨石而建,两侧山体上有成片寨墙。此乃万福山大寨的寨门。继续攀登,再过二寨门,进入一个宽阔的大院落。院内庙宇林立、松柏苍翠。院落北侧一巨石下,有一天然石佛洞。洞内的三尊古石佛创修于明弘治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石佛雕刻精美,现仅余佛身,佛像身上的塑彩仍鲜亮。这是万福山山阳的重要庙宇。
院内石碑中有二石并立的“重修山寨并庙亭序”通碑,碑文之右有一官文告示,“咸丰年间,南匪入境。周围三十余庄避难山中,赖以全活……该山寨内外,不许纵放牛羊,勿伤山之土石草木……”并在碑上刻了县印。吕笑尘先生认为:“碑上刻有官印很少见。官府发告示保护此山,足见万福山之地位。”
出院落北门,经过一段陡峭山路,继续登顶。山巅巨石,巍峨如同古冠。山顶部还有第三道山寨,可守可退。
《万福山》一诗还写:“明末流寇遍地起,邑人避难群趋此。万家生命得保全,赐名万福自此始。”从明朝末年万福山因保全万家生命而得名,至清朝末年民众避难山中赖以全活,万福山可谓万民之福山。
今逢盛世,民众登万福山,祈万福照临天下。 (本报记者 李萌萌)
新闻推荐
村民郑平远送来的茶叶。4月25日,钢城区汶源街道下历山后村,经过一场春雨的洗礼,这个小山村愈发清爽可人。灰白相间...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