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城高新区大上峪村果农王庆刚的果园里,王庆刚的父亲王士贵正在为果树剪枝。 (蔺相虹 摄)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当前,钢城区在不断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现代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文明繁荣兴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了新的活力。围绕乡村振兴,本报开设“吹响乡村振兴号角”栏目,讲述钢城区乡村振兴的故事。
“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钢城高新区大上峪村的果农王庆刚来说,这句话形容得恰到好处,春天对于他来说正是播种希望的季节。
2012年,王庆刚辞去工厂的工作,回到村里流转了100亩土地种植苹果树和梨树。和祖祖辈辈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所不同的是,王庆刚对自己的定位是做新时代的职业农民。
十九大报告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让许多像王庆刚一样的农民吃上了定心丸,“没有了后顾之忧,我可以放开手脚干了。”王庆刚说。
在钢城区,还有许多像王庆刚一样的职业农民正扎根基层,发挥土地效益,做活土地文章。
钢城区艾山街道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以重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为主,钢铁及配套产业比重较大,以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发展较慢。农村工作仍然是艾山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如何激活土地效率,发展农业新动能,成了艾山的一大课题。经多方考察论证和慎重研究,最终艾山街道确定了“九龙药谷”丹参种植发展项目。
为提高村民种植积极性,艾山街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种植户最高给予每亩300元的种植补贴,种植面积超过400亩的村,还给予5万元农机补贴。去年,丹参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万亩,每亩纯收入将超过4000余元。
“九龙药谷”的发展,是钢城区发挥土地效益盘活“绿色银行”的一个缩影。
土地,是农业的命脉,也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资源。近年来,钢城区立足农村发展实际,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让土地焕发了新的生机,激发了“三农”无限活力。
行走在钢城区的大街小巷,霞峰黄金桃、雁埠小米、大龙门苹果、长胜村葡萄……这些在钢城区的大地上小有名气的产品随处可见。
这些特色农产品成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成为了激活土地效益的动力。当前,钢城区按照“一村一品”原则,大力扶持村集体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广泛发展特色养殖、生态旅游、生活服务等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土地效益做活农业文章。
为了把土地做优做活,钢城区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总结提炼了项目带动、资源开发、股份合作、产业带动、服务创收、乡村旅游等六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为指导全区各村因地制宜,做活农业文章提供了可行之路。
与此同时,钢城区做好“第一书记”帮包工作,先后向30个经济薄弱村、重点贫困村选派了64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成员,强化管理考核,季度现场观摩,督促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积极研究对接上级政策,不断开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思路措施,推动帮包村率先实现乡村振兴。同时,该区还着手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挖掘、开发村集体各类“沉睡资源”和公共设施,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集中开展清理规范承包合同、承包费行动,统一选聘法律顾问,积极稳妥开展清理清查,保障村民和集体利益。
(本报记者 郝磊 通讯员 蔺相虹)
新闻推荐
本报3月6日讯(记者张鸿儒通讯员李蒙)今年2月下旬以来,莱芜区苗山镇扎实做好春季防火防灾宣传指导、组织协调、整顿预防...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