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冷亚茹
1月4日,记者来到陶华的家中,走进她的书房,吸引记者的是一摞摞的札记,翻开一本密密麻麻记录的都是她这些年来追求艺术的点点滴滴。泛黄的纸片、朴素的话语,折射出陶华对艺术的执着与坚守。在其中一本札记的扉页上,写着一行隽秀的文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也是陶华经常跟她的学生们说的,做任何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韧不拔最终才能达到目的。“我从小爱画画,就想当一名艺术老师,后来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宁阳师范学校。”陶华说,上学的时候她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经常为了画一幅画忘了时间。凭着对艺术的满腔热忱和执着追求,陶华一步一步朝着自己梦想努力着。
梦想与现实永远都无法画上等同号。1995年,刚毕业的陶华被分配到地处莱芜北部山区的上游中心小学教三年级数学。这对满怀憧憬的她是个很大的打击。面对艰苦的山区工作环境,更大的不适应来自于专业不对口,陶华心里十分难受。“20年前的教育环境正是应试教育搞得轰轰烈烈的时候,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就是做题训练的机器,评价学生、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就是学习成绩,艺术教育几乎为零,在偏远山区这种现状尤其严重。”陶华说,看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想想自己这些年的努力与坚持转眼间将化为泡影,她心有不甘。她执着地认为美育在学生发展中,尤其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高尚的情操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经过深思熟虑,陶华决定在山区学校开设美术辅导课。她的这个决定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美术课顺利开课了,这给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极大乐趣,美术课深受学生欢迎。
学期结束,学生们不但文化课成绩没有影响,动手能力和艺术素养也有了普遍提升。为了进一步挖掘那些像她一样从小就酷爱艺术的孩子们的特长与潜力,陶华还利用课余时间办起了美术专业辅导班,无偿地辅导孩子们学习绘画,她至今还记得孩子们脸上兴奋满足的表情,后来这些学生中有许多都走上了艺术发展的道路。
1997年,陶华调入口镇中学。“一朝闻道,终身不移”,这是陶华痴迷艺术教学的奥秘。正是有了这份痴迷精神,她才会不断摸索实用高效的美术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陶华在辅导学生水粉素描时,探索出“三比两看”的学习方法,“三比”即物体颜色对比,受光背光对比,物、光、环境的对比,“两看”即睁大眼睛看细节,眯起眼睛看整体,感性感受,理性分析。这套方法能使初学者很容易上手,经过几十课时的训练,能快速解决素描的造型问题和色彩问题,在历届学生升学率上,她带的学生总能取得骄人成绩,学生几乎全部能拿到专业合格证,成绩特别优秀的也不少出自她辅导的美术班。2008年,她指导的学生张志东同学作品《泉》荣获第三届全国青少年才艺展演摄影组二等奖,陶华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教师指导奖”,成为学校骨干教师。
2011年,在口镇中学任教十几年的陶华,面对边远农村小学艺术教师匮乏的现状,她毅然放弃条件优越的省级规范化学校,来到只有几排平房且地域偏僻的青山小学任教。陶华到来之后,全校五个年级的美术课她一人承担,虽然很苦很累,但她毫无怨言,而是乐此不疲。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陶华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开发,成立了国画社团、油画棒社团,美术综合实践社团等,让山村孩子享受到了城里孩子才能享受到的艺术教育。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在她的精心指导下,这些灰头土脸的山村娃,天然灵性被慢慢唤醒,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美术技巧,并创作出了不亚于大城市孩子灵感的美丽画卷。刘峻玲、张琼芳两位学生在“世界最美童画”国际巡展中国少年儿童作品选拔赛中获银奖,谢一鸣等20名同学分别获铜奖、优秀奖。这个学校的学生作品多次在科技局举办的市青少年科学幻想画评选中获一等奖、二等奖,多名学生的作品在省报市报刊登,综合实践课题《刻瓷》获教育局课题展示一等奖。
去年,她的作品《千寻》,这幅山水画作品凭借新颖的构思,疏松的笔墨,别出心裁的形式,荣获2018年莱芜市第二届文艺奖绘画类金奖。“艺术教育是一片海。在这里赶海,徜徉于海边,收获浪花朵朵,彩贝串串,足印行行,是一大快乐和享受。”陶华说,她是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一个痴情教育、默默奉献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从事艺术教育工作20年,风雨沧桑,陶华守望着自己的理想,守望着那个甜美的艺术教育之梦。
新闻推荐
泰拍公字【2019】第01号受委托,定于2019年1月26日9时在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网络拍卖平台(网址:https://paimai.caa123.org.cn...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