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晔然
12月17日,在莱城区高庄街道东汶南村委,一场村民代表会正在举行,这次的主讲是村里的老姜农陈顺宝,因为他姜种得好,还善于防治姜瘟,大伙请他来讲课,都想跟他学两招。
2016年,“80后”村支书亓新华,带着几位村民成立了“汶南生姜专业种植合作社”,建起了200多亩的生姜大棚和标准田,不料姜瘟接踵而至,他们请来大学教授当“救兵”,可对方也是直摇头:“姜瘟只能防不能治,最好的方法还是用土壤净化剂灌根。”最后留下一本《生姜高产栽培》,说是山农大教授赵德婉的著作,让合作社成员跟着学。
“切断传播途径,要施净水和净肥,这个大家都懂,可是具体如何操作呢?”老陈也拿过来看了看,觉得说的太笼统,在关键问题上没有点透,于是在书上圈圈点点,边边角角加了很多批注。他决定把修改后的书交给合作社,然而却吃了闭门羹:“人家是大学教授,难道还不如你?”
结果,一伙人抱着书钻研了几个月,理论倒是学到不少,但姜瘟还是没防住。如今合作社每亩地要拿出3000多元来治姜瘟,一年下来要20多万元。眼看新的生姜标准田即将开工,(下转3版)
新闻推荐
莱城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打通节水增效“最后一公里” 拧紧田间“水龙头”
□本报记者冷亚茹12月19日,记者来到苗山镇苗山二村,白雪皑皑的庄稼地里,地头“站”着一座座智能控制设备,田间“坐”着一排排...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