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冷亚茹
12月19日,记者来到苗山镇苗山二村,白雪皑皑的庄稼地里,地头“站”着一座座智能控制设备,田间“坐”着一排排出水口,传统的灌溉水渠已经踪迹难觅,随处可见的是现代化低压管道灌溉设备。通过实施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初步形成了基础设施完善、计量设备配套、管理养护有序、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水利综合保障体系,改革的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实施节水工程畅通农田“毛细血管”
“现在俺用水可方便了,既省水又省力。”刚从姜井里“巡视”完自家姜疙瘩的村民刘建河说。今年通过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小农水工程,苗山镇有28个村15701亩农田水利设施实现“重装升级”,用上了低压管道节水灌溉系统,“过去很多只能种小麦、玉米、地瓜的‘望天田’也都种上了生姜、蔬菜。”刘建河说。“以前用柴油机水泵抽水浇地,我承包的这30来亩地浇一水得好几天,农忙时候不得不叫孩子们回家帮忙或者花钱雇人,而且大水漫灌,到处泥泞,地面不平导致庄稼吸收也不一样,重要的是烧柴油一个小时就得五六元钱,算上人工费一亩地一水得好几十元钱。”刘建河提起之前浇水种地的情形苦不堪言,“现在好了,俺村新打的机井水量很足,我早晨自己带上IC卡、拿上两卷小白龙,小半天就把地都浇完了,都不耽误回家吃晌饭,费用还省了一大半。”“我们村耕地800多亩,原来只有两眼机井,轮灌周期为半个月一次,一次只能灌溉300多亩地,村民们经常为了抢水浇地起冲突。”苗山镇苗山二村村支部书记王子干介绍说,“2017年初,区里安排在我们村打了5眼机井,铺设管道6700多米,轮灌周期由原来的半个多月缩短到现在的三五天,彻底解决了我们村土地灌溉难的问题。”
落实管护机制避免“短命”工程
2016年开始,莱城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农业水价改革试点,到2018年底已完成10.21万亩的改革任务。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思路,建立“镇(街道)+灌溉合作社(公司、协会)+村集体+水管员”的管理服务体系,将工程的管护职责和水费计收明确给用水户协会,发挥用水户协会在水费计收和工程管理上的优势,架起灌区与农民用水户之间的桥梁,提升管理水平,避免“短命”工程。“今年,我们苗山镇在28个村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充分发挥镇农民用水合作社的作用,在每个村设立分社,选派有责任心的同志当水管员,完善农业灌溉供水计量模式,规范水费收取程序,采取从水费中提取、财政补贴、争取上级补助等方式落实日常维修养护经费,逐步实现农民用水自治,在杜绝用水‘跑冒滴漏’的同时,让灌溉设施真正实现平常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循环。”苗山镇水利站站长周光同向记者介绍。
活用价格杠杆“大水漫灌”变“精打细算”
建好管好工程的同时,在改革项目区内积极探索合理的农业灌溉水价,建立健全“水价=工程运行基本费用+管理人员工资+工程维修费用”的农业水价体制机制,通过政府指导、召开大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用水单价。改革项目区工程及计量设施建成完善后,进行水价测算,农户之间协商定价,确定价格后报物价部门进行成本监审,通过核定后,按照执行水价由村集体收费。不同灌区不同水价,不同管理不同报酬,达到灌溉工程建成有人管,供水对象用水有保障的目的,计价收费撬动水资源按需按量使用,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农业水价改革不仅改善了苗山二村的灌溉难题,也大大降低了老百姓的灌溉费用。“以前村里修的都是明渠,在灌溉的时候肯定会有渗水、跑水等问题,这样老百姓浇地用的水就多了,费用也高。原来浇一小时的地大概需要15元钱,铺设管道后,浇一小时的地只需要6—7元钱,原来浇一亩地需要2个多小时,现在时间缩短了一半,大家都自觉缴纳水费,灌溉高峰期争水、抢水的现象明显少了。”王子干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既省时、省水、省力,也有效化解了用水矛盾纠纷。
新闻推荐
晨刊讯(记者亓楠楠通讯员赵鑫鑫)12月25日,记者从省公安厅高速公路交通警察总队二支队莱城大队了解到,为严厉打击酒驾醉驾违...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