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明 通讯员 张悦
一个什么样的理由,能让一个人在大山里的讲台上奉献十余载春秋?“尽自己的力量帮孩子们走出去,用知识改变山里娃的命运。”谢仕章是钢城区里辛街道杨家楼联小的一名普通老师。2007年,他带着青春与梦想来到这所里辛最偏远的小学。在这里,凭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凭着对学生无私的爱,他无怨无悔,扎根大山深处,十一年如一日,细心呵护、倾心教育,用知识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
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杨家楼村地处偏远,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这里不通客车,谢老师每天只好骑摩托车上下学。每天天不亮就出发,从莱城到学校往返60多公里,风雨无阻,经历了不知多少个寒冬酷暑。在寒冷的冬天,他常常手脚冻得没有知觉,裤脚挂着冰凌,眼睫毛像刷了白霜,两腮冻成了高原红。就这样,他从没给孩子们耽误过一节课。“看到孩子们那种渴望、可爱,就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相信只要能坚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谢仕章说道。正是这种爱,才让谢老师扎根这里整整11年。
建立成长档案用爱呵护每个孩子
杨家楼联小的孩子,父母多在外地打工,没有时间关心孩子。亲情的缺失,造成一些孩子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差,意志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谢老师每接过一个班级,都要为孩子们建立成长档案,全面跟踪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兴趣爱好等。没有课的时候,谢老师就习惯到教室里走走看看,课间经常看到他与孩子谈心的身影,有时候发现同学们身体不舒服,即便再忙也会放下手中的工作,赶紧带孩子到村里诊所看病;有时候发现同学们学习有困难,他便当即为同学们讲解;尽最大可能为学生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解决情感上的困惑、学习中的苦恼、生活中的烦恼。
谢老师认为“教书育人”这四个字中“育人”是第一位的。他常说,一个孩子,首先应该会做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心底无私的人,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因此,他把品德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看得特别重,在他的影响下,班级形成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勤勤恳恳、乐于奉献的优良风气,他教出来的孩子们也都特别有礼貌和素质。
“谢老师真好,他就像一位父亲,我们很爱他!”同学们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正是孩子们心中最深情最真切的流露。在每个节日来临的时候,他都会收到很多祝福的纸条———“谢老师辛苦了!”“谢老师,我们爱你!”虽不华丽,但这些纸条都是孩子们用稚嫩的手写出的最真心的祝福,这让谢老师由衷感到幸福。
学生成才是最大的幸福
在学校里,谢老师担任着数学、科学、体育、信息等7门课的教学任务,工作任务非常重,尽管如此,他依然兢兢业业、一丝不苟。2013年春天,他感冒发烧到39摄氏度,连续打吊瓶7天。为了不给孩子们耽误课程,本来3个多小时才打完的药,他恳请医生利用学生中午吃饭的时间快速打完。尽管身体不舒服,但一回到教室,走上讲台,他整个人就如充满了电一样,神采飞扬、全情投入地给同学们上课。他讲得带劲儿,同学们听得入迷。
2018年国庆节前,他在下楼时,一不小心把脚崴了,脚面肿成了馒头,乌青乌青的,鞋子根本穿不进去,在家里穿拖鞋一步也走不动。看着他疼痛的样子,妻子要他请几天假休息好了再上班,但被他回绝了。他硬忍着剧烈的疼痛,拐着打着石膏的脚,每天都面带微笑地出现在办公室和教室里。
“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有所收获,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能够成才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回报。”十余年来,他没有一刻离开大山,离开最需要他的地方。他深深地眷恋着山区的黄土地,更眷恋着山里娃。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他心中有爱,处处留心,默默耕耘着这片属于孩子成长的天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耿昭通讯员王宪才侯秋华)12月12日,记者从莱芜供电公司调控中心获悉,经过1个多月的紧张努力,莱芜电网精准负荷控...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