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拘留所积极创新管理教育载体,实行人性化管理,突出社会联动,矛盾化解工作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报讯(记者 孔浩 通讯员 郝效德)今年以来,莱芜市拘留所积极创新管理教育载体,成功化解矛盾纠纷87起,在全省拘留所中名列前茅。
坚持教育转化,为矛盾化解做好铺垫。细致收拘,及时排查。收拘环节是排查发现矛盾的前站,通过细致观察被拘留人员的神态、表情、语言、动作,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同时,向办案人员详细具体地了解案情,在第一时间发现矛盾点,方便进一步进行疏理排查工作,从而确定矛盾化解重点人。充分利用早交接班会对初步排查出的重点被拘留人员进行分析研判、综合评估,根据被拘留人员的案件性质和思想情绪,抓住关键点,量身定做有针对性的矛盾化解实施方案,根据矛盾纠纷轻重缓急程度,及时开展分级分类化解。
分级管理,对症下药。在坚持日常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的基础上,拘留所全体民警结合入所人员情况,采取主题教育、重点感化、文体娱乐等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提高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违法性质、违法事实及被拘留人员年龄段的不同,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对不服从监所管理及有可能转为刑事拘留、强制戒毒等措施的人员采取严管措施,其他人员实行普管。对赌博、打架斗殴、盗窃、交通肇事等违法行为被拘留人员分类开展教育。民警有针对性地讲解法律、政策,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违法和错误,并写出悔过书和心得体会。
突出社会联动,发动社会各界力量,矛盾化解工作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社会帮教制度。构建由涉及到的相关部门和乡镇综治办、司法所负责人、村居委干部等人组成的化解矛盾工作联动网络,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对被拘留人员进行“全方位帮扶”,因案施策、因人化解、各个处理。通过在所期间掌握的被拘留人员家庭情况以及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走访,对于那些家庭困难、法制意识淡薄的被拘留人员,出所后不定期进行走访慰问,解决他们的一些实际困难,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温暖;特别对于那些对生活失去信心、自暴自弃以及那些年龄小、没有得到过很好教育的人员,拘留所结合社会力量经常深入其家庭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帮扶,使其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今年10月,拘留所收拘一名故意损坏财物的王某,管教民警发现其入所后一直沉默寡言,通过观察掌握其基本动态后立即靠上做其思想工作,进行劝说,使其走出心理误区。在王某出所后,所内管教民警与其村委负责人到其家中进行了看望,与其交流并送去慰问礼品,通过跟踪回访发现王某生活态度乐观积极。
实行人性化管理。将爱心、细心、真心、耐心贯穿到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照顾,让被拘留人员感觉到家的温暖。一年一度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假日,通过添加水饺、月饼等节日食品,改善伙食,让他们体会节日的快乐,感受到高墙内也有爱和关怀。遇到在拘人员生病、生日、家中有丧事或家庭困难等情况,区别对待,主动关心,及时送上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以促进被拘留人员真正的思想转化和教育改造。
加强监区文化建设。改善被拘留人员的管理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建立阅览室、学习室,购置了400余册专业技术书籍,还利用多媒体为被拘留人员定期播放专题片,大力宣传国家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用典型案件教育,引导被拘留人员知错、认错、改错。在拘区走廊悬挂“违法的成本”“四心”“四情”等文体板面,让在拘人员随时感受教育,同时还开展系列特色文化活动,全面提升在拘人员的文化素质。如“七一”组织在拘人员开展唱红歌比赛,全面提高在拘人员的爱国热情。
辅以心理咨询,消除心理症结。组织有经验的民警与被拘留人员进行交流,为其缓解压力,进行心理干预。对那些“遇事爱钻牛角尖”的被拘留人员,管教民警不离不弃,从爱心感化入手,用真情唤醒他们良知的回归。通过与被拘留人员进行心理交谈,使被拘留人员树立改造信心、鼓舞进取勇气,让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姿态面对生活。
新闻推荐
一辆满载32吨柴油的油罐车和一辆装载煤炭的半挂车相撞“倒流放空” 3小时紧急排险
晨刊讯(记者亓兵通讯员李璞)12月14日,记者从市消防支队获悉,12月11日1时56分,在钢城区方家庄村附近,一辆满载32吨柴油的油罐...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