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希刚 时伟
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医疗服务水平逐年攀升,人民群众得到更大实惠……
2018年,是莱芜市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波澜壮阔的一年。这一年,一系列关键性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举措落地生根,一系列群众关注的医药卫生热点难点问题不断解决,老百姓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医改红利。
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稳步推进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累计6家镇卫生院获评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国家优质示范中心。连续三年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提升工程,300处卫生室建设提升任务全部完成,受益85万余人。
印发《关于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意见》,探索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区管镇用、镇管村用”管理模式,推进城市优质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加强全科医生培养。
推进医联体建设,莱城区、钢城区作为省级分级诊疗工作试点县,确定32个试点病种,推进分级诊疗。依托城乡对口支援工作机制构建起了6个医联体框架,实现了医联体内远程医疗全覆盖。
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全市100多万城乡居民免费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在管老年人、贫困人口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签约服务全覆盖……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逐步深化
加强公立医院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市5家政府办公立医院继续推进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完善医院章程,并将该工作延伸至社会办医院。
巩固破除以药补医机制,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对公立医院改革补助资金不低于取消药品加成减少收入的10%,并重点向中医医院、专科医院倾斜。建立奖惩机制,将国家、省下发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补助资金与公立医院改革效果挂钩。确定市人民医院为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单位,稳步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
合理确定莱芜市2018年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目标,科学设置差异化控费目标。加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监测和评估,2018年1-10月份,全市纳入监测的10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幅为3.74%,药占同比下降2.56%,平均住院日下降0.44天,百元耗材费下降至19.56元,同比下降6.46元,位居全省前列。
药品保障机制更加完善
自2017年12月31日,全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推行药品采购“两票制”。2018年2月,启动开展了医疗机构短缺药品信息每月上报工作。落实《山东省抗癌药专项集中采购实施方案》,自9月底实行抗癌药省级网上专项集中采购。自11月1日,各医疗机构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目录内药品数量由原520种增加到685种。
综合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市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分别通过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复审。推进胸痛中心等“六大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对60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按照每人每年130元的标准执行,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和二级以上医院共32家医疗机构开通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4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设了老年病科(康复科),8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以不同形式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增量扩面,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医责险100%全覆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90%以上,该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落实“一次办好”。同时,加强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莱芜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群众就医体验进一步改善。
在此基础上,莱芜市持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扎实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引导社会办医快速发展……
我们欣喜地发现,在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征途中,以健康莱芜建设为统领,以“强基固本、凸显特色、攻坚克难、全面提升”为思路,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宗旨,以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莱芜医改之路正徐徐向我们走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鹿振林通讯员冯建华官庄村依靠党员分组包户,一张“网”兜起全村。不久前,党员为村民既讨赔付又讨公道———12月...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