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在共和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华能莱芜电厂也是喜事连连。
2018年9月19日,本年度“亚洲电力奖”颁奖典礼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举办,当主持人宣布莱芜电厂2×1030MW二次再热机组获得亚洲电力奖2018年度燃煤发电项目金奖时,台下爆发出一阵热烈掌声,这是今年我国首个获得该奖的火电机组项目。
其实,2018年,莱芜电厂还有一串引以为傲的成绩:5月,莱芜电厂百万机组工程荣获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6月,莱芜电厂7号机组荣获中电联1000MW级超超临界湿冷机组AAAAA级(一等奖)和1000MW超超临界湿冷机组供电煤耗最优奖;11月,莱芜电厂百万机组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
四十载春秋更替,四十载星转斗移。改革开放40年来,华能莱芜电厂走过了一条由辉煌到衰弱,由衰弱到“中兴”,由“中兴”再到辉煌的发展历程。这是一部披荆斩棘、迎难而上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抢抓机遇、敢为人先的奋斗史,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的缩影。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历史应当铭记,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近半个世纪前的1970年。为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中央和山东省决定在莱芜兴建一座大型火力发电厂,厂址就定在莱芜南部曾为古战场的吊鼓山下一条狭长山谷中。
历经6年艰苦奋战,万人建设大军在荒山野岭上安营扎寨,劈山头、开河道、修公路、筑铁路,硬是把昔日的大山劈去了一半,凿了一条河,像镶牙一样把3台机组安在了一点点抠平的山基上,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的具有高温超高压、中间再热、双水内冷等先进技术的3台12.5万千瓦机组投产发电。莱芜电厂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全山东省单机容量最大、总装机容量最大、发电量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火力发电厂,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地处偏僻山区的莱芜电厂,一直是全山东省发电厂中生产条件最差,生活条件最苦的一个。有句顺口溜描绘了当时景象:“山高石头多,纵贯一条河,出门坎坷路,宿舍在山坡”。
在艰难维持3台机组正常运行的同时,还要同干旱和洪涝灾害作斗争。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战胜旱魔,“莱电人”打深井,拦河水,上马了柱塞泵除灰系统,铺设了雪野水库至厂区的引水管道,让生产生活用水有了保障。1990年7月17日深夜,南部山区突降暴雨,肆虐的山洪涌入厂区,机组被迫紧急停运。数百名职工在厂门口挽成人墙,阻挡汹涌而入的洪水。洪水退后,职工们冒着酷暑昼夜清淤排水抢修设备,连续奋战30多天,恢复了正常发电。
在“十年动乱”中建成的这座“小三线”火力发电厂,由于设备、制造方面的先天性缺陷,机组达不到额定出力,设备故障频发。面对困难,“莱电人”不断开展设备综合治理改造,大打设备翻身仗,狠抓安全文明生产,1993年被原能源部授予“安全、文明生产达标企业”,2000年实现了“创一流”目标。
生死关头破釜沉舟
就在“莱电人”为获得“省级一流电力企业”欢欣鼓舞的时刻,却不得不品尝“骨肉分离”的滋味。正在兴建的新厂(现在的华电莱城电厂)要从总厂中分离出去。三次分流,大量技术骨干都支援了新厂,留守下来的“莱电人”则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振兴企业的重任。“当时新厂工作、生活条件好、收入高,老厂职工挤破脑袋都想去。分流后,年轻大学生、业务骨干都去了新厂,有的班组一共20人,结果走了10多个。厂里挨家挨户做工作,总算让职工队伍稳定下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经历过分流时期的莱芜电厂现任党委书记朱振涛这样说道。
世纪之交,按照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莱芜电厂这座当年的“小三线”备战电厂,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
“要为困难想办法,不为困难找借口。”2003年,“莱电人”抓住国家鼓励发展热电联产的机遇,确定了扩建两台33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实现低成本扩张的发展思路。
谈起当年的二次创业,现任莱芜电厂副厂长的尚宪军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跑项目核准那段时间,当时的厂长刘杰天天都是济南、北京、莱芜3个地方连轴转。白天从济南赶到北京协调项目,晚上又得急匆匆往回赶,第二天一早又要参加厂里的生产调度会,下午又赶到上海联系设备订货,可把他忙坏了!” 2007年8月28日,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核准。两台33万机组项目从立项到投产仅用了5年时间,莱芜电厂顺利迈过生死关。
科技创新 领先世界
步入21世纪,随着大容量、高效节能环保型机组大批投产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陆续出台,莱芜电厂乘势而上,确定再上两台国内单机容量最大、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百万千瓦二次再热燃煤机组。
2009年7月29日,“全国关停500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总结现场会”在莱芜电厂召开,3台135MW机组的5座冷水塔成功爆破,莱芜市也一举关停了13台总容量为17.7万千瓦小机组,满足了筹建一台百万千瓦机组“上大压小”容量,第一台百万机组于2012年6月26日获得核准并开工建设。紧接着,莱芜电厂启动第二台百万机组前期工作,3年后获得核准并开工建设。
百万机组建设过程中,“莱电人”严格工程安全、质量管理、过程管控和施工组织,克服技术难度大、建设工期紧、交叉作业多等困难,两台机组均顺利实现厂用电受电、汽轮机扣缸、水压试验、锅炉点火、汽轮机冲转、发电机并网、168试运等“七个一次成功”,创造了网格型锅炉基础体积全国最大、锅炉高度全国最高等多项全国纪录,高标准实现了机组投产目标。
“莱芜电厂的两台百万机组不仅完全达到了当初的设计要求,而且创下多个世界第一。”莱芜电厂工程部有关技术负责人说。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余热,机组增加了载热器,这一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为节能减排示范项目;为吊装钢梁,专门研制260吨塔吊,打破了世界纪录;两台机组焊口数超过18万多道,机组投运以来,无一泄漏,堪称奇迹。
经过3年建设,两台机组分别于2015年12月24日和2016年11月9日高质量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顺利进入商业运营。
自此,莱芜电厂拥有了两台世界上首批应用二次再热技术的百万千瓦机组,拥有了世界上最前沿的火电技术,实现了再次辉煌。
追求卓越永无止境
莱芜电厂有了世界一流的火电设备和技术,就必须要有世界一流的能耗指标、技术创新水平和人才储备,争取实现全方位的“世界一流”。
优化能耗指标是争创“世界一流”的重头戏。针对管壁超温,凝结水泵、电除尘电耗偏高等问题,电厂分专业成立攻关小组,对症下药,从能耗对标管理、运行指标优化等方面制定了89项能耗指标创优实施计划,一场攻关之战全面展开。经过半年的试运行,机组发电效率达到48.33%,较原国内最好成绩提高0.62%;锅炉效率95.21%,比设计值(94.65%)提高了0.56%;供电煤耗265.07克/千瓦时,比常规百万机组低18.71克/千瓦时;机组各项环保指标全面优于国家超低排放限值,顺利通过环保验收。机组成为目前世界上效率最高、能耗最低、指标最优、环保最好的火电机组。
技术创新是争创“世界一流”的取胜之本。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以技术能手为骨干,结合生产各专业遇见的技术问题,成立不同形式的技术攻关课题组,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内首创的百万级二次再热机组关键性控制策略、细晶粒奥氏体耐热不锈钢焊接技术两项科技成果分别获中施企协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截至目前,百万机组相关课题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九大类134项,其中科技进步奖21项,国家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46项,QC成果奖15项,工法13项,其他奖23项。
人才培养是争创“世界一流”的源头活水。以百万二次再热技术为培训重点,依托厂内华能集团培训基地,对全厂各专业职工开展多层次、高强度的岗位练兵活动,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显著。近几年,职工多次在全国电力行业、华能集团、山东省公司的技术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窦占顺、石珊珊、赵亮、王洪东、王卿茂5人被华能集团公司授予“华能集团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石珊珊被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窦占顺被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团工委分别授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和“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展望该厂未来发展,厂长田文增说:“莱芜电厂将以‘建窗口、争领先、创一流’为指引,以标准、责任、执行、考核‘管理四到位’为抓手,向打造华能标杆电厂、创建世界一流发电企业的目标继续奋进。”
40年来,“莱电人”秉承着“奋斗、进取、拼搏、奉献”精神,扎根山区,艰苦创业,实现着自己人生的价值,创造了莱芜电厂的辉煌。今后,“莱电人”将会以百万二次再热技术为依托,再展腾飞之翼,攀登世界火电之巅!(张强 李文)
广告
新闻推荐
□记者鹿振林编者按: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乐是社会与每个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莱芜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及机构养老等社会...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