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鹿振林
编者按:
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乐是社会与每个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莱芜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及机构养老等社会养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相对于数字庞大的老人群,完全依赖社会养老让每个老人安享晚年还远远不够,因此家庭养老质量的优劣关系到老人晚年生活幸福指数的高低。
为反映莱芜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即日起,本报推出记者进社区(村)“家有寿星”采访活动,通过深入部分社区(村),探访社区(村)中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展示家庭和社会在养老方面的经验做法。
104岁老人李秀珍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五世同堂
李秀珍和大儿子、儿媳在一起 □记者 鹿振林 摄
12月4日,记者来到农高区方下镇刘家庙村,走进百岁老人李秀珍家里。
1914年生人的李秀珍,今年104周岁。李秀珍老人和大儿子住在一起。楼房里窗明几净,温暖明亮。她在客厅沙发上坐着,晒着太阳,非常惬意。
老人前半生饱经磨难
百岁老人李秀珍的大半生过得不易。
1944年,李秀珍的丈夫刘善昌却不幸因病离世。当时,大儿子刘希侦5岁,小儿子刘希祥2岁,生活的重担全落到她一人身上。
那时年景不好,李秀珍家里有2亩薄田。刘希侦依稀记得:“谷穗就和兔子尾巴一样短,根本打不下粮食来。”
由于父亲去世,家里面没了顶梁柱,生活雪上加霜,一家人吃不饱,穿不暖。为了生存,李秀珍带着孩子去讨饭。
讨饭回到家,李秀珍舍不得吃要来的窝头,给两个孩子吃。大儿子刘希侦现在一说起来还忍不住抹泪。“那时候真没想到能活到现在。”刘希侦说,“过一天算一天,哪想到能有现在的好生活?”
1955年,大儿子刘希侦就加入初级合作社挣工分。他身单力薄,挣不够工分,但生产队分粮食总是照顾他们家一些,一家人勉强都吃上饭。出生在旧社会的李秀珍,裹着“三寸金莲”,走路不便。但她仍然上坡下地劳动,性格十分坚强。
不久,二儿子刘希祥考上技校。看到弟弟走出了农村,老大刘希侦很羡慕,也想上省城济南闯闯。他想起家在济南的一位姨妈。
李秀珍当家主事,她不同意。她说:“老二出去就行了。你不要出去了。咱还得有这个家啊。”
儿子媳妇都孝顺
23岁这年,大儿子刘希侦结婚,迎娶口镇王家楼村的媳妇李秀兰。
二儿子刘希祥考上了济南技工学校,毕业后在济南安家落户。刘希侦和妻子主动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
大儿子刘希侦和妻子都非常孝顺,坚决不同意和母亲李秀珍分家。儿媳李秀兰说:“都说结婚要分家。她这么一个老太太,一个人含辛茹苦把两个孩子拉扯大。要是分了家,一个人孤苦伶仃,怎么过?”
上世纪60年代起,刘希侦家陆续添丁,四个孩子相继出生。家里多了欢声笑语,也添了吃饭的四张嘴。
不幸的是,刘希侦得了重病,几乎从鬼门关走了一遭。他这一病,十几年不能下地干活。李秀珍和李秀兰婆媳俩拉扯孩子,照顾病人。
1980年,生产队再次给予照顾,让刘希侦去看果园,多少挣点工分,家里情况好了一点。
日子虽然并不富足,但一家人心拧成一股绳,过得非常和睦团结。李秀珍年事渐高,但一直当家主事,大事小情拿主意,是家里的“主心骨”。
长寿靠基因,更离不开顺心的生活
李秀珍的长寿,和她的生活方式很有关系。
首先是大儿子和儿媳照顾得好。儿媳李秀兰说:“热汤热水顿顿有,我们尽量让老太太吃好喝好。”李秀珍吃饭一直很好,尤其喜欢吃水饺。即便是百岁之后,她一顿能吃十几个。
刘希侦笑着说:“我们家包的饺子大,不敢让她老人家多吃。要是这一顿吃多了,下一顿她就不爱吃东西。”
李秀珍老人睡得好,她晚上7点就睡,早上6点醒,一觉到天亮。此外。生活规律,无不良喜好。她性格开朗豁达。很多老太太喜欢串门,在墙根晒太阳拉呱。李秀珍却不喜欢串门,从不掺和村里的家长里短。刘希侦说:“她不喜欢计较,别人多拿多占,她从不眼红;吃了亏,也不往心里去。”
如今,李秀珍年岁已高,却不糊涂。儿媳出去买菜、买生活用品,买回来她会一样样盘点,什么东西能用多久,她心里很清楚。
李秀珍一家婆媳关系融洽。李秀珍、李秀兰婆媳俩一起生活了56年,两人从未吵过嘴、红过脸。
如今,李秀珍一家五世同堂。每周,家里的年轻人都回家看望老人,颐养天年,其乐融融。
新闻推荐
□记者张杰12月4日,在高庄街道高庄村村委的村史工作办公室里,李秋吉、李俊生正在和李耐诚把刚刚从《莱芜历代志书集成》上...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