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亓兵
老伴给亓卓德(右)换上新买的、一直不舍得戴的棉帽子 □记者 亓兵 摄
连日来,一则《帮帮忙!卖掉6000个花盆能救牛泉老人一家!莱芜牛泉八旬老人亓卓德:制陶七十载 窑货却无人问津》的消息在朋友圈里被热心网友频频转发,许多爱心市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以捐赠取暖炉、煤炭或购买花盆的方式,为老人一家送去温暖。
11月22日早上8点多钟,记者与部分爱心人士赶往牛泉镇大庄村。一进村,村头聚集了十几个晒太阳的老大爷。听说我们要去亓卓德家,老人们纷纷上前来给我们引路:“昨天,开来面包车买花盆的,也是顺着这条路一直能开到他家门口。”
来到亓卓德家,老两口正在院子里拾掇窑货。院子里堆满了窑货和柴火,整个院子只留出了一条单人行走的小道,顺着小道走进屋里,里面收拾得很干净,但是很清冷。二位老人说:“出太阳了,还是天井里暖和!”
亓卓德老人今年82岁,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已去世多年。老人说:“大儿子在乌鲁木齐当兵退伍之后,和妻子开了家火烧铺,没干几个月,突然病逝,撇下两个孩子,由我们拉扯大。二儿子住在本村,虽说靠打工每月能挣两三千块钱,可他还要养活自己的两个孩子,里里外外人情世事都是他的,根本没有能力帮衬我们。这一辈子,俺俩就是靠卖窑货过日子。”
亓卓德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烧窑最繁盛的时期,那时大庄村家家户户烧窑,因为大庄窑产出的陶器质量好,产品技术高,前来收购陶器的人也很多。亓卓德从小就跟着父亲学烧窑,后来在村里生产队烧窑,自1985年村里生产队不再烧窑后,便回到家中自己烧,一直坚持到现在,现在已经烧了70年了。如今老两口年龄大了,大盆大瓮的已经干不动,只能烧一些花盆和鸽子罐维持生活。
随着瓷器的上市,陶器逐渐淡出市场,现如今全村只剩下亓卓德一家烧窑,烧出的窑货也很难卖出去。“好卖的时候,30公分的花盆卖二三十块钱,10公分的花盆卖3块钱,现在就想赶紧卖了给孙子攒学费,就只好处理了,大的最贵10块钱,小的1块钱,能卖一毛是一毛。”
去年腊月二十八,亓卓德和老伴毕先荣烧制了百十个罐子,至今还在窑炉里放着没有出炉,因为现在院子里有五六千个花盆,卖不了,院子里也放不开了,今年就再也没烧窑。
为了维持生计,亓卓德和老伴毕先荣每天早上8点到下午4点在牛泉镇大庄村公交站牌西的农商银行门前甩卖窑货。然而,今年他们最多的一天只卖了5个花盆,这让原本就贫穷的家庭变得更加困难了。
老伴毕先荣说:“我17岁嫁到老亓家,一共生了俩孩子,还没了一个。没怎么穿过新衣服,现在的电视还是政府给送来的。”
老人说,自从大儿子去世后,他们就担起照顾两个孙子孙女的重担,以前靠着烧窑还能赚点钱,勉强维持生计,可现在窑货卖不出去,日子过得很是拮据,过去的这十几年冬天,他们就没生过炉子,都是靠烧树枝来取暖。
记者了解到,亓卓德老人的身体也很不好,经常难受吃药,前年咳嗽还咳出了血。大孙女今年刚出国务工,小孙子今年15岁了,还在上学。现在两位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快点把院中的窑货卖出去,好买上炉子,让孙子过个暖冬。
困难只是暂时的。截至记者发稿时,老人家中传来好消息,口镇的两位市民已前去购买了210元钱陶器,莱芜义工组织将送去取暖炉和煤炭。当爱汇集成暖流之时,这个冬天将不会再冷!
链接:大庄土陶,俗称“大庄窑货”,是指莱芜市牛泉镇的传统制陶,至今已有400年历史,产品以瓮、盆、罐等家庭器皿为主,大庄土陶因其独特的土陶技艺和文化,于2008年被莱芜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亓莹莹通讯员刘宝龙)工银e缴费是拓展公私客户、增加存款、提高收益的重要产品,尤其是物业云平台,是公私客户获...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