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晓永
立冬时节,忙碌了一年的农民迎来了一年中较为闲暇的时刻,放下手中的镢头,三五好友在炉边一蹲,便聊起一年来的收成。“今年的生姜比你们的每亩多收6000多斤呢。”雪野旅游区大王庄镇下崮村村民吕丰岭的一席话,打开了闲聊的主题。
眼下,生姜都已经刨完入窖,而在吕丰岭种姜的大棚里,生姜却还是一片青葱。能比别人家多产6000斤,他告诉记者:诀窍就是生姜秋延迟技术。
“明年咱也试试吕站长的这个技术。”
他们口中的“吕站长”就是市植保站站长吕华,她在姜农当中可是“圈了不少粉”。
莱芜生姜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上世纪80年代,姜农们在给生姜第一次追肥前,都喜欢把地里的老姜抠出来卖。“把老姜抠掉就会留下新的伤口,害虫可以通过伤口侵蚀到整株生姜里。”当时吕华就阻止姜农这么干,硬生生把老祖宗传下来的这环种植技术都连根刨断了。
不光改老祖宗的种植技术,她还教给姜农们如何防虫、遮阴等新技术,让姜农们都服她,成了她的“姜粉”。
吕华“圈粉”的关键,还在于自己不断提升的专业技术水平,2006年,吕华被山东省派往荷兰瑞典培训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学习归来后,吕华打起了企业的主意。
改革开放初期,莱芜生姜一直出口东南亚等低层次市场。中国入世后,莱芜生姜想进军欧盟、日本等高端市场,却发现这些国家设置了极为严苛的“绿色壁垒”。
为了打破“绿色壁垒”,吕华选择与刚刚起步的山东万兴食品公司一起,开始研究生姜生产种植标准。终于在2011年,由她带领的团队起草的《生姜生产技术规范》被认定为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从此,生姜的种植有了国家标准,借助该标准,莱芜生姜成功打入国际高端市场。这一次就让莱芜的生姜制品企业都成了她的“姜粉”。
土传病害是生姜种植上毁灭性的病害,一直让姜农很头疼。为攻克这个难关,吕华带领的技术团队经过一次次试验,探索出土壤熏蒸消毒新技术,彻底解决了姜农的心病。没想到的是,这一次她把自己的粉丝“圈”到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14年吕华受邀在国际土壤消毒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如今,莱芜生姜销往100多个国家,吕站长功不可没。
吕华这些年的“圈粉”历程,也让企业意识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在万兴食品有限公司里,专门负资质认证和基地管理的办公室在今年年初正式成立。“很多国家地区的资质认证都在一两年就调整一次,在吕站长指导下,无论其他国家的要求多么苛刻我们都能随心应对。”万兴食品总经理柳建增说。
新闻推荐
晨刊讯(记者孙菲菲通讯员亓翠芸)11月15日,记者从市气象台获悉,冷空气开始影响莱芜市,未来几天气温有所下降,预计17日最低温度...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