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武希刚 赵冰 摄影 张晨 张宗珂
【小史记】
据鲁氏墓碑记载:明朝中叶鲁姓建村,以姓名村鲁家庄。后鲁姓他迁,仍沿用原村名。今全村共有8姓,以亓、李、王为多户姓,居民多为明朝中叶由淮安或洪洞县迁来。鲁家庄地处交通要道,自古南来北往的经商者都要经过此地。该村南靠象山(团山),北邻苍龙峡,西邻汶南河,东有“小龙峡”,村南有“阁子门”。至今,村西山和象山(团山)仍有城墙遗址,其中以象山(团山)居多。
从高庄街道驻地往东南方向,大约4公里,“‘鲁长城’在莱芜”报道小组来到鲁家庄村。
据村里90多岁老人回忆,他们小的时候,在村西,沿着南北两座山,连同中间道路部分,曾有大面积城墙存在。后来,因村民修建梯田的时候多就地取材,故城墙早已不复存在。曾在村任职多年,现已75岁的李守芳老人也介绍,几十年前,他带领村民建石料厂时,曾在象山(团山)脚下挖到近两米高的城墙地基。
但由于时间跨度过于久远,加之该村所属山地除南部象山(团山)外,西山等其他山地近年来人迹罕至,村民对“鲁长城”现在是否还存在并没有多大把握,更不用说确定“鲁长城”位置,这给采访组带来了一定难度。
“除了‘长城’之外,我们还有一处遗迹,且保存较为完好,作用与‘鲁长城’异曲同工,我们不妨先去看看,一会儿再上山探寻‘鲁长城’。”在该村退休教师亓建的带领下,采访组来到村民口中所说的“阁子门”。
阁子门位于鲁家庄村南,建于民国二十年十一月。阁子门由青石板砌成,高8米,宽5米。门呈拱形,并有石匾一块镶嵌于阁门前上方,“环峰”二字跃然其上。相传,村里有位村民毁坏山林,为惩罚他,责其修建“阁子门”一座,并用长条石将村庄主要道路重新铺就,同时,修建护庄围墙一堵,用于保护村庄免受盗匪侵扰。
“鲁家庄地处交通要道,自古南来北往的经商者都要经过此地,而阁子门为必经之地。”亓建说。
沿村庄主要干道往南,经过十几分钟的步行时间,采访组一行来到象山(团山)脚下。“此处就是当年挖到城墙地基的地方。”李守芳介绍。历经数十载,原先清晰可见的城墙地基已不复存在,沿地基往山上步行数十米,也并未见到城墙遗址。
随后,在李守芳的带领下,采访组一行转赴北侧西山。“山势较陡,现如今村民也很少上山。”李守芳说。
在李守芳的带领下,采访组沿着前些年村民修建的梯田一路往上。垂直距离仅有数十米,但采访组一行足足爬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沿途荆棘密布,且没有道路可循。好在十几年前,村里修建灌溉水渠,道路痕迹仍存,大体可以沿此路往上攀爬。终于我们在山体中部位置,发现了城墙遗址。
经测量,该段城墙高1.7米,宽40厘米,长5米左右。“你看对面,沿着这段城墙方向,有近2公里的长城遗址。”测量之际,李守芳惊喜地说。
沿着李守芳所指方向,记者发现,顺着西山城墙遗址方向往南,在象山(团山)方向,数公里长的城墙遗址清晰可见。而此段“长城”就位于李守芳所说的挖到城墙地基位置的不远处。只是由于山体植被茂密,从下往上看,不容易被发现。
随后,采访组一行对象山(团山)城墙遗址进行了测量,高度、宽度与西山城墙遗址大体相仿。
“鲁家庄人文自然资源丰富,且‘鲁长城’遗址保存较为完好。下一步,村里将抢抓南部山区旅游开发机遇,对‘鲁长城’和‘阁子门’进行有效开发,实现富民强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亓发玉说。
新闻推荐
11月13日,在莱城区凤城街道西关社区服务大厅内,居民正在办理2019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事项。该社区提早部署收缴工作,为群众进...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