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健
通电前后,从没有变压器,到最初50千伏安,再升级成100千伏安,前些年又新增一台200千伏安变压器,看杏谷堆———
杏谷堆是雪野旅游区大王庄镇大下河村的一个自然村,直到1995年4月22日之前还没有通电。现在,该村不但通了电,而且从没有一台变压器,到最初一台50千伏安变压器,再到后来更换成100千伏安,前些年又新增了一台200千伏安变压器,不但村民生活方便了,经济发展也有了保障
“到今天上午,我们与温氏集团合作的祥择畜牧有限公司所有的手续全部办理完毕,随时都可以开工建设。”11月5日,大王庄镇大下河村支部书记赵茂忠告诉记者,这个投资1.8亿元的无害化生猪养殖项目,明年五月份建成后年可出栏生猪6万头,就位于大下河杏谷堆自然村村西的山岭地上,项目用电就从杏谷堆村的输电线路上接出。谁能想到,直到1995年4月22日,杏谷堆才通了电,是莱芜市最后一个通电的自然村。“电路通,百业兴。有了电,不但村庄面貌、生活条件不断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也有了保障。”赵茂忠说。
农村用电条件的不断完善,今年59岁的国网莱芜供电公司大王庄供电所安全员张乐军有着亲身经历。张乐军一参加工作就与电打交道,一开始是村里的电工,1987年进入大王庄供电所工作。“改革开放前,大王庄这一片除了主线路附近、公社管区所在地等少数地方,其他村庄都没通电。”因为没有电,别说发展,杏谷堆村村民生活都受到了很大影响,晚上照明靠蜡烛煤油灯,过年磨面要跑出去四里路,喝水天不亮就要到山上泉眼排队接水,外出要走窄得村民称为“一脚路”的山间小路。
改革开放以后,莱芜市逐步开始大规模建设农村电网,到了1991年,莱芜市1070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电。1995年这一年,莱芜市开始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为了早日把光明送到杏谷堆,建设者们经过半个月多月的紧张施工,将一条1.5公里长的供电线路架到了杏谷堆村,村里还安上了一台50千伏安的变压器。1995年4月22日下午2点30分,作为莱芜市最后一个通电的自然村,杏谷堆村合闸送电。
有了电,杏谷堆当年就上了磨面机、粉碎机,修通了进村水泥路,打了深井,通上了自来水。村民谷有厚告诉记者,村里通电以后的第二年,他就买了一台14英寸的电视机,现在,他家里光电视就有两台,电冰箱、洗衣机等一应俱全。
1998年9月,莱芜市又开展了农电改造与建设工程。大下河村借着政策的“东风”,经过积极争取,又对全村的供电线路进行了改造,其中,2000年,杏谷堆村的变压器从50千伏安“升级”到了100千伏安,村里的电线也全部换成了35平方毫米的钢芯铝绞线。2013年,电业部门又为杏谷堆安装了一座200千伏安的变压器,还分别在1998年、2015年两次更换了村民使用的电表,村民们用电不光是安全稳定,更是用得明明白白。
有了电,改变的不仅是村民的生活,也给包括杏谷堆村在内的整个大下河搭建起了发展的平台。张乐军告诉记者,现在杏谷堆村变压器的负荷,满足该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绰绰有余。而有了“当家电”,大下河村围绕发展经济做文章“腰杆”也硬了,他们通过招商引资、土地流转,让一批特色农业项目落了地。
大下河村共有土地1500来亩,现在已经流转了1100多亩用于发展苗木经济、特色农业。杏谷堆村南的岭上,有一片占地100多亩的养殖小区。去年,大下河在往年发展合同养殖的基础上,又引进了莱芜同盛养鸭养殖合作社项目,建起了20多个养鸭大棚,年出栏合同鸭200万多只。而占地200多亩的“果木子”采摘园目前也正在进行建设,明年可投入运行。“现在我们村在附近合作社、采摘园打工的村民有七八十人,每天的收入不低于80块钱。”赵茂忠说。
新闻推荐
为有效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确保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11月2日12点至18点,市交警支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冬季百日安全集...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