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健 通讯员 杜飞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句话,曾代表了多少人想象中的美好生活。而直到上世纪70年代,莱芜市许多村庄还是依然没有通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旧是很多农村群众的日常生活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不断延伸的供电线路,将光明和便利送到千家万户。莱芜市继1992年行政村村村通电之后,1995年4月22日,大王庄镇大下河的杏谷堆自然村成为莱芜市最后一个通电的自然村。当年的7月20日,莱芜市户户通电工程提前告捷,3495户无电农家告别了祖祖辈辈掌油灯照明的历史,家家亮起了电灯。
全市户户通电新闻发布会现场(资料照片﹚
政策发布
莱芜市位于鲁中山区,特殊的地理条件为农村通电带来了很大困难。1995年,全市通过调查摸底,了解到莱芜市有3495户无电农民分布在21个乡镇、467个村庄,绝大多数分布在偏远山区和库区。
当年,山东省电力局提出了“电力扶贫共富工程”,把济南、泰安、莱芜、日照一起列为1995年实现户户通电的地市。为了把党的温暖早日送到无电户的心坎上,莱芜市把实施户户通电工程作为为民办的实事,抓紧抓好。莱芜电业局制定了《莱芜市户户通电工程实施意见》,层层签订责任状,采取电业局包两个区,供电站包乡(镇),村电工包户的做法,使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同时,组成了数支施工队伍,由电业局物资公司统一供货,并组织专门的验收委员会,对每个村、每一户都进行认真验收,确保了施工质量。施工过程中,采取“电业局补一点,乡镇政府集一点,无电户拿一点”的方式,烈军属五保户的上电费用全有电业局承担。在整个户户通电工程中,莱芜电业局共投入资金51万元,平均每户补助62元,出义务工2451个。
1995年4月22日大王庄镇大下河的杏谷堆自然村合闸送电,至此,莱芜市实现了自然村村村通电。
1995年7月20日,莱芜市3495户无电农家家家亮起了电灯。至此,山东省确立的1995年莱芜市户户通电工程提前告捷。
敢为人知
10月26日,沿着曲曲折折的进村水泥路,记者来到了杏谷堆村。杏谷堆村是雪野旅游区大王庄镇大下河村的一个自然村,离大下河村还有三里路,周围山岭环抱,全村只有20多户人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山村。
可就是这个小山村,却是莱芜市改革开放史上一件大事的见证者:1995年4月22日下午2点30分,杏谷堆村合闸送电,伴随着欢天的锣鼓声、阵阵的鞭炮声,这个村子的夜晚迎来了光明,至此,莱芜市所有的自然村全都通了电。
说起当时欢庆的场面,今年59岁的张乐军仍然记忆犹新。张乐军是国网莱芜供电公司大王庄供电所的一名安全员。张乐军一参加工作就与电打交道,一开始是村里的电工,1987年进入大王庄供电所工作。
上世纪70年代之前,虽然莱芜市部分农村已经通了电,但仍有许多村庄特别是山区村、偏远村依然没有通电,晚上仍然靠煤油灯、蜡烛照明,抽水抗旱这些要用电的地方更是成了燃眉之急。张乐军说:“我记得当时大王庄这一片,除了主线路附近、公社管区所在地等少数地方,其它村庄都没通电。”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莱芜市逐步开始大规模建设农村电网,到了1990年左右,就是现在的大王庄镇独路、朱家峪等部分山区村也通了电。到了1991年,莱芜市1070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电。为了把光明送进每一户农民家中,1995年,莱芜市又提出要力争国庆节前让家家户户亮起电灯。
硕果累累
1995年之前,杏谷堆村一直没通电,因为没有电,不要说家庭照明、抽水浇地,连路都修不了,村民外出走的全是三四十公分、村民们称为“一脚路”的山间小路。1988年,有关部门专门给这个村配了台柴油发电机,每天也只能发一两个小时的电,就是这样,后来还是因为费用太高没有再用下去。
村民吴钦忠今年68岁了,说起当年没有电的日子,他现在还是感慨万分:“当时村民家中,有的一家就只有一盏电灯,大部分时间还是要用煤油灯,就连小孩写作业也是这样。天一黑,除了有时候几个人在街上拉拉呱,基本没有什么其它活动,哪像现在,电视、电脑、手机想看啥看啥。”因为没有电,过年的时候村民要走出4里多路到外村去磨面。
1994年,作为最后一个要通电的自然村,杏谷堆村的通电工程开工建设。采访中,张乐军带着记者来到当年施工开始的地点。在杏谷堆村西的山岭上,记者看到,通往杏谷堆村的线路从10KV大槐树线大下河支线41#线杆引出。这条线路总长1500米,共有15级,使用的是25平方毫米的纯铝导线。
张乐军说,当时大王庄镇有80来个村电工,这次施工就集中抽调了30多人。施工时已经到了年底,天气寒冷,再加上是在野外,条件非常艰苦,大家伙都穿着棉袄、戴着棉帽,手冻得一刮就是一道口子。但为了早日完工,大家干劲都非常高。据张乐军回忆,当时大家早上6点在单位集合,当时他住在8里路远的大王庄镇造甲峪村,每天早上他早早就得从家里走,晚上一般要干到7点多。为了少占地、省材料,当时的线路直接走的山岭,原来地里都是石头,再加上天冷冻得硬邦邦,有时还不得不放炮打眼。
由于没有路,当时所有的材料都是人挑肩抬。当时用的全是水泥线杆,每一根都有八九百斤重。人们就用枣木做垫木,固定好后使上抬绳,十几个人协调好步伐往前抬,远的地方半天才能抬两根。当时大下河村也从人员、用地等各个方面积极配合协助施工。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终于架好了线路,还修建了一座50千伏安的变电室。
1995年4月22日,这一天不光对杏谷堆村,对全市来说也是个有着重要意义的日子。随着电闸的合上,杏谷堆村的电灯亮了起来,这标志着全市所有自然村都通上了电。1995年全市所有的自然村全部通电之后,当年莱芜市又开展了莱芜市户户通电工程。当年7月20日,莱芜市3495户无电农家告别了祖祖辈辈掌油灯照明的历史,家家亮起了电灯。
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供电设施,促进农民减负增收,从1998年9月开始,莱芜市又开展了全市农电改造与建设工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莱芜市共新建110千伏变电站1座、扩建110千伏变电站1座;新建35千伏变电站2座、改造35千伏变电站5座,新建35千伏线路5条、改造35千伏线路1条,线路长度达60公里;新建6-10千伏线路9条,长131.6公里;改造10千伏线路75条,长1474.2公里。为了把莱芜市的农村低压网络建设好,还把400伏农村整网作为改造重点,加大了对农村400伏低压整网的资金投入,对1054个行政村的400伏低压网进行了整改,更换高耗配变 153台,低压线路2984.58公里,仅农村电网改造一项,当时每年就可为全市农民减负2000多万元。
对于杏谷堆村供电设施的变化,张乐军记得一清二楚。“到了2000年,电业部门又对杏谷堆村的线路进行了改造,将一开始的50千伏安的变压器更换成了100千伏安的,将村里的电线全部换成了35平方毫米的钢芯铝绞线。2013年,电业部门又为村里建起了一座200千伏安的台架,还分别在1998年、2015年两次更换了村民使用的电表,以前的老式电表换成了现在一家一户的智能电表,村民们用电不光是安全稳定,更是明明白白。”张乐军说。
展望未来
“通电前后,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采访中,村民胡树英老人说。通电当年村里就新增添了磨面机、粉碎机。村民谷有厚告诉记者,村里通电以后的第二年,他就买了一台14英寸的电视机,现在,他家里光电视就有两台,电冰箱、洗衣机等一应俱全。有了电,村民们做饭也不再烟熏火燎,排气扇、油烟机等也走进了村民的厨房。现在杏谷堆村村民家中电视、冰箱、电脑、电动车等都很常见,还有的用上了空调。
通电带来变化的,不仅仅是村民们的生活,还有村庄的面貌。通电后,进村的水泥路就修到了家门口,大下河村还在杏谷堆南打了一眼100多米的深井,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问题,后来又打了一眼260多米的深井,进一步满足了村民生活和生产发展的用水需求。“现在这条线走的都是山岭,不方便巡线和维护。下一步也在考虑将线路改造到道路沿线,以便更好地维护好线路,保证群众用电更加安全方便。”张乐军说。
张乐军正在杏谷堆村进行用电安全检查(吴健 摄)
新闻推荐
10月28日上午,在茂业天地,齐鲁乐学少年莱芜站的志愿者为市第二实验小学三年级五班的孩子上了一堂深刻的防拐骗安全教育课。...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