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晔然
农业产业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把产品做成产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做好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实施绿色无公害的标准化种植技术,要加强品牌创建,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挖掘产品背后的文化底蕴,畅通销售渠道,产出真正契合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10月17日,在莱城区牛泉镇西凤阳村西北方的羊鼻子山上,55岁的吕玉宝和老伴正忙着为花椒树施肥剪枝。眼下花椒的采收已经接近尾声,按照惯例椒农们陆续进入农闲时期。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西凤阳村的村民仍然在侍弄花椒树,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准备,保证来年丰产丰收。
种植花椒见效慢,采摘难,特别是莱芜当地的特产“小红椒”,虽然色泽鲜艳,麻味浓烈,市场价格高,但是成熟后果皮易开裂,刺多,产量有限,不少村民因此望而却步。随着高产品种“大红袍”的推广,小红椒也因此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偏偏西凤阳村独辟蹊径,这几年,在驻村第一书记韩会涛的带领下,全村瞄定了把花椒生产加工作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这种“娇贵”的小红椒不仅重获生机,还成了村民致富的“香饽饽”。“过去村民种植花椒都是粗放式的,摘完花椒便是农闲,疏于田间管理,小红椒的产量和质量自然无法保证。”吕玉宝说。
西凤阳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闭塞,长期以来村民大多以种植花生和红薯等粮食作物为生,全村有59名贫困人口,2014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虽然村民每家每户都有种植花椒的习惯,但由于缺乏专业的种植技术,只能靠天吃饭,产量参差不齐,价格卖不上去,种植积极性普遍不高。“小红椒是一种特色产品,今后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把产品优势转换成产业优势,这样才能带动老百姓共同致富。”韩会涛说。
如何解决小红椒“出嫁难”,首先要改良品种,提升品质。2016年韩会涛联系到了市林业技术推广站,邀请农技专家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张霞是西凤阳村的对口农技师,专门负责花椒栽培管理技术服务,两年来,她每月定期来讲理论课和实践课,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科学剪枝、施肥、浇水和育种,还制定了花椒标准化种植细则,供村民参考。“小红椒的枝杈的修剪非常繁琐,除了主要枝干修剪还要顾及小树枝的去除。”张霞说,过去她一直担心村民会半途而废。“刚开始每次学习班就十几个人,现在有100多人,整个村委大院都挤得满满当当的,大家边听边记,学得很认真。”
2016年初,村里成立了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建立了花椒育苗基地,对村民们提供优质高产花椒树苗和有机肥;还购进了一批花椒加工设备,建起了花椒购销车间。合作社以每斤高于市场价1元进行收购,保证农民的收益。
为了打开小红椒进城的通道,莱芜邮政公司的工作人员还在村里开设了农村淘宝店,并为小红椒设计了品牌和包装,取名为“芙蓉山”牌香椒子,摆到了邮政公司网站的微商城内。“一小包10块钱75克,月销量将近300袋,好评100%。”韩会涛说。
不仅如此,韩会涛还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对全村的两条主干道路和小街小巷进行了硬化,修建了太阳能路灯,为花椒产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今年7月,花椒丰收,全村收获鲜花椒30万斤,经过标准化种植的小红椒产量比过去增长了50%,平均每户增收4000多元,让59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吕玉宝种下的1000多棵花椒树,收获了5000多斤干花椒,一年收入十多万元。“花椒产业重新振兴,龙头企业不可或缺,下一步我们要引进一个像样的龙头企业,才能把花椒产业完全带动起来。”韩会涛说。
新闻推荐
三次测评三夺榜首 2018年全市文明城市创建测评结果通报显示,在全市承担重要职能的市直文明单位测评中,市人防办
本报讯(记者刘大伟)10月29日,记者从市人防办获悉,日前,市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2018年第三季度...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