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菲菲
人物简介:赵学力,1941年出生于寨里镇小下村。196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先从事商业、工业,后从事新闻,1993年被聘为主任记者/主任编辑,曾任莱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主任,2002年退休。注释明·嘉靖《莱芜县志》、清·康熙《莱芜县志》,合作编写《莱芜区域文化通览》和大型丛书《村庄》,合作注释《雪蓑》一书。
从1997年3月到2017年3月,赵学力用整整20年的时间,完成了古籍《容斋随笔》的注释,20年里,他反复查阅资料,前后八易其稿,连同原文共撰写了85万余字!2018年9月17日,当收到北京燕山出版社寄来的《容斋随笔》,77岁的赵学力激动万分。
初衷:“不想让粗制滥造的译文误人子弟”
为何要拿出20年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一部古籍的注释工作呢?事情的原委还要追溯到1994年。
1994年,在一次采访中,朋友知道赵学力爱好古文,便将一本由某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文白对照全译《容斋随笔》送给了他。没想到,这本书让他越看越气愤,里面错误连篇,笑话迭出。“我举个例子,如《续笔》卷六《文字润笔》,刘禹锡祭韩愈文曰:‘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本指韩愈为公(鼎)侯(碑)撰写铭文收取的报酬(润笔)颇丰,译文却成了‘你韩公有盛名,官位 封 候 , 事 迹 应 记 在 石 碑(上)……’”赵学力告诉记者,“直到2008年,又有八九家出版社全部或部分照抄了这本粗制滥造的译文。”
在此期间,赵老纵览了市面上所能见到的《容斋随笔》版本,有的只有原文,没有译文,虽说普通读者难以读懂,但还不至于直接把读者引人歧途。即使不出差错的译文,因为要求文字精炼,其中涉及的史实、典故(包括事典和语典)无法详细叙述,仍然使读者对译文产生疑问。为使读者深入理解原文,赵学力决定自己来注释这部宋代典籍。
20年呕心沥血撰写85万字
从1997年开始,赵学力便利用闲暇开始注释《容斋随笔》,2002年退休后,更是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进去。20年里,他反复审查,不仅对那家古籍出版社译文的若干错误和笑话做了认真的纠正,对《容斋随笔》原书及其引用文字的一些错误也进行了辨析和修改。此外,为了方便一般读者的理解和阅读,还对原书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史实以及一些典故做了概括叙述。
2008年,第一稿完成。“之后又一遍一遍地校对,校对一遍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主要是把一些繁琐的语言做了修改,更利于读者阅读理解。”赵老说,终于,2017年,他将最终版本交给了出版社。
赵老注释《容斋随笔》的事情得到了朋友们的支持和肯定,他的老友张福孝告诉记者,赵学力这20年来一个人独立完成注释工作,非常不容易,“如今,很少有人能坐二十年冷板凳,孜孜不倦地投入到卷帙浩繁的古籍之中了。赵学力的坚守,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实实在在的举动,令人钦佩,值得我们为他喝彩。”链接:
《容斋随笔》作者(南宋)洪迈,这本书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史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以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等特点,卓然超越众多的同类著作之上,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作为一个勤奋博学的士大夫,洪迈一生涉猎了大量的书籍,并养成了作笔记的习惯。读书之际,每有心得,便随手记下来,集40余年的成果,形成了《容斋随笔》5集,凡74卷。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军通讯员郝晓然)10月29日,记者从市农业局获悉,按照《山东省农业厅关于开展2018年国家和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