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毕研敏
在莱芜市提到泥塑,就不得不说莱芜吕家泥塑。它以泥为原料,手工捏制而成,反映了当地民俗文化生活,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艺术空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为吕家泥塑的第五代传人,65岁的吕效增这些年一直忙到停不下来。除了在莱芜市老年大学开设了泥塑班,他还在徒弟开办的美术学校当老师,带带小朋友学泥塑,不时还要接受各种活动邀请,“忙是忙了一点,但内心很快乐,只要还能动弹一天,我就要把时间用在泥塑文化的传承上。”吕效增说。
“莱芜吕家泥塑”起源于清未民初,至今已有100来年的历史。那时候主要活跃在异乡的宗教场所,由于历史原因,几经波折,传承至今。时代的进步,给吕效增提供了展示艺术才能、弘扬民间艺术的广阔平台。他在继承祖传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工艺手法和泥塑材料,使泥塑作品既保持了传统工艺的古朴,又展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使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当年从事美术教学工作的经历,给吕效增研究泥塑创造了优越条件,他研究泥塑资料,遍访泥塑艺人、名人,到高等美术院校取经,大胆实践,总结提高,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创作的《观音菩萨像》,《佛像》《玉皇大帝》《碧霞元君》《十八罗汉》等,以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威武可爱的造型,大红大绿的色彩,酣畅淋漓的线条,浪漫神奇的纹饰而备受称道。工艺品、家具、玩具则让人耳目一新,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赞扬和喜爱。
但他的作品并不仅限于宗教场所。在下水河村的村史馆里,吕效增做了一组再现下水河村的劳动场景的泥塑。“我做的泥塑展现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下水河村人的生活劳动场景,种地推磨、杀猪拉风箱,以及香肠制作等,全部来自老百姓日常生活。比如石磨,以前家家户户都有,放学后还得去推磨,又累又困,有时候推着推着都能睡着。希望通过这些场景,让现在的年轻人看到我们那奋斗的岁月,增添吃苦耐劳的精神。”
每次出去上课,吕效增都要精心准备好制作泥塑的各种材料,一边讲课,一边手把手地给大家做示范。“趁着自己还能跑能跳,我抓紧一切时间传播泥塑文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传承下去,丰富莱芜人的文化生活,为莱芜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只要我还能干,把这项手工艺发扬光大的工作就不会停止。”吕效增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大伟通讯员亓学毅)10月16日,记者从市中小企业办公室获悉,10月10日至13日,莱芜市组织3家企业参展在广州举办的...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