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钢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泰钢领导集体高擎共产党人信仰的大旗,把对党的忠诚融入到艰苦创业的伟大实践中,靠党的领导,靠改革创新,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奋斗,在“一穷二白三无”的“小钢联”废墟上,重新筑起一座钢铁泰山。
钢铁力量雕塑?
●连年亏损后的浴火重生
说起泰山钢铁,就不能不提“小钢联”。“小钢联”诞生于小三线建设时期。针对建国后我国恢复建设短缺物资的状况,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和工业“以钢为纲”号召,在“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的条件下,1969年,泰安地委决定依托莱芜丰富的铁矿石资源建设泰安地区钢铁厂,1971年,“小钢联”建成投产。
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体制问题,“小钢联”十年间累计亏损了4600万元,换了七任党委书记仍无力回天,最终黯然下马。
1983年,莱芜由县改市,泰安地区把下马后的“小钢联”划给了莱芜市。在这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时任莱芜市第二水泥厂党总支书记的王守东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上马恢复炼铁刻不容缓 决心为振兴莱芜经济做出贡献》的请缨报告。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鸿鹄之志,写下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真情表白和出征誓言。
报告中这样写道:“我是一名党员,喝百姓水,吃百姓饭,要为百姓做点事。”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多年的共产党员,一定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带领大家在莱城西部这片热土,为振兴莱芜经济做贡献。报告中承诺:不要市里拨一分钱,最多用一年的时间,把厂子恢复了,炼出铁来。
1984年4月20日,临时党委与筹建指挥部正式进厂办公,给这片热土注入了红色基因。这一天成为了泰山钢铁的厂庆纪念日。
恢复一座高炉至少要300万元,当时莱芜市的财政家底还不到30万,整个泰安地区的财政收入也不足300万,筹集300万元的资金简直比登天还难。王守东背着煎饼、包上咸菜、带上马扎,昼夜奔波,七下江南,三上青岛。在上海,为叩开冶金局的大门,他一待就是20多天,吃尽了闭门羹的尴尬,尝尽了冷板凳的滋味,但为了企业生存,他拉下脸面,每天进门就帮人家打水、扫地,擦桌子、抹板凳,大官有空和大官谈,小官有空与小官聊。上午被打发出来,下午抽空再堆着笑脸进去。从早上磨到晚上,从单位磨到家里。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过硬的方案和诚恳的态度,他用一片诚心感动了“上帝”,上海冶金局领导终于答应:出资300万元,铁厂三年内要按国拨价格供应自己生铁3万吨。在那个并不开放的年代,他们凭着信念的执著和勇于开拓的胆识,成功开启了“补偿贸易”的先河。随后,他们又用同样的方法在青岛、浙江、无锡和广东等地筹措到1000多万元的资金。
资金问题解决了,“小钢联”下马时分流的人员到位了。1984年5月15号,雅鹿山下,莱芜市铁厂恢复上马誓师大会召开,拉开了泰钢人创造钢铁神话的大幕,这片沉睡的大地彻底沸腾了。
●经105个昼夜修复 第一炉铁水诞生
上马初期,泰钢人积极开展高炉修复大会战,经过105天日夜拼搏,攻克了311项难关,完成了按常规需9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
泰钢人不会忘记,会战工地上,没有作息时间,没有白天黑夜,没有雨天晴天。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口凉水;困了,席地打个盹。没人叫苦,没人喊累。
潘佐生,会战期间,5个月不休一个班,抬钢板时钢筋把脚心扎得鲜血直流,他忍住剧痛用布手套包扎后继续参加劳动,没比别人慢下一步。
景丙良,在工地上连待1个月,满脸胡碴、衣服破烂,一到家里就要抱起年幼的孩子,可孩子却胆怯地躲到妻子身后,妻子一把把孩子揽进怀里,以为家里来了要饭的。
还有朱立公、殷允恒、蔡士杰……无数泰钢人把自己的血汗洒在了会战工地。当年有位市领导到工地视察时,连连竖起大拇指:这些职工都是铁打的、钢造的,是泰山也压不倒的。
1984年年底,莱芜炼铁赔钱的历史第一次被改写:泰钢人炼出了7500吨生铁,盈利53万元,开启了莱芜钢铁史上的新纪元。1985年5月1日,经过210天鏖战,实现了第二座55立方米高炉的顺利投产。短短半年时间,两座高炉相继投产,速度之快、标准之高、难度之大令人惊讶。
第二座高炉刚刚投产,泰钢人又坐不住了,要再建一座100立方米高炉。1986年3月30日,100立方米高炉建设指挥部正式成立,总指挥和指挥部的成员将办公室搬到了用竹竿搭成的简易房里,一块塑料布成了遮风挡雨的天棚,几块石头砌成了会议桌。就在这间简易房里,泰钢人提出了“严、细、准、狠、全、快、省”基本建设七字方针。
在会战的工地上,到处在抢时间、争速度,到处在战严寒、斗酷暑,有的职工下班后在工地搬运一番耐火材料才往家赶;有的职工利用休班时间来扎工程架;机修车间的维修工下班后主动焊接设备2个小时后才回家;职工家属自发成立服务队,为施工人员缝补衣服。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紧张施工,1987年5月27日,100立方米高炉胜利完成投产。那一年,莱芜市铁厂实现经济效益1200万元。莱芜市铁厂一跃成为全国县属企业最大的铁厂。
●30年初心不改 敢闯敢试勇立潮头
回顾泰钢3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补偿贸易,到实行经济责任制承包,从“砸三铁”到分配体制改革,从股份制改造到市场化管理,泰钢每走一步,都是改革创新在引领企业阔步前进。创新改革不停顿、绿色发展不止步,始终是解码泰山钢铁的鲜明注脚。
从1993年开始,市场转入低迷,许多企业对市场捉摸不透,坐等观望。泰钢党委一班人在不断思索:一个企业不应该是一座孤峰,而应是一条山脉,一群丛岭。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于是,水厂扩建了,制砖厂、热电厂上马了,氧气站、煤气站建立了,选矿公司开始经营了。
1993年2月17日,年产钢锭10万吨的炼钢厂诞生了,从此铁厂无钢的历史宣告结束。
依靠改革创新,泰钢在创业的路上,留下了一行行坚实的脚印:中国第一台高炉余热气发电机组在这里投产,世界第二台、中国第一台环形烧结机在这里安家,华东地区第一条950mm连铸板坯在这里下线,华东地区第一条热宽带生产线在这里建成,位列全国三甲的山东第一条不锈钢冶炼、轧制生产线在这里诞生,国内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锈钢退火酸洗生产线在这里落户……泰山钢铁创造的十六个钢铁史上的“第一”,昭示着泰钢人在创业的路上永不停步的势头。2000年,在一片鞭炮声中,“山东泰山钢铁总公司”挂牌成立,开启民营经济新纪元。
●敢为人先 从“一枝独秀”迈向“满园春色”
30年里,泰钢从炼铁到炼钢,从炼钢到带钢,从普碳钢到不锈钢……顺境也好,逆境也罢,公司党委一班人始终将转型升级置于战略的高度,从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一步一个脚印,引领着向产业链的高端迈进,向着生态、绿色、高效泰钢转型。“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协调并进、城乡一体”,泰山钢铁做强主业,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格局,正在开花结果,让泰山钢铁逐步从“一枝独秀”迈向“满园春色”。
为社会做贡献、为员工谋福利。泰山钢铁是企业,更是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战斗队、排头兵。30多年来,从帮助周边村民抗旱,到牟汶河治理;从长江抗洪捐款,到汶川、玉树地震捐款……泰山钢铁集团一直践行着这样的理念,这样的品格,这样的初心,这样的使命。
●凝心聚魂 党旗飘扬
泰山钢铁30多年栉风沐雨,“党的领导、思想政治工作、企业管理和科技进步”四个轮子同步协调、运转有序,关键有“党的领导”这一主心骨抓总、定向、护航,这是泰山钢铁在废墟上重建、在浴火中重生、在百折中不挠的灵魂所在、旗帜所在。
在泰钢,越是重要岗位、关键岗位,党的组织越健全、党的模范骨干越突出,充分发挥出了党的基本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做到“一名党员一颗钉,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党组织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支部建在二级单位,党小组建在生产车间”,每个单位设立党支部书记,成为泰山钢铁的特色。
泰山钢铁有多个党员突击队。他们以项目的早日投产达效为天职,可以连续几天几夜不合眼,可以几个月不回家,吃在现场,住在现场,为了工程的早日投产,大家顽强拼搏,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泰钢保尔”李建国、质量卫士张文丽、身残志坚崔维军、最美义工吕圣美……他们都是平凡的泰钢职工,却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泰钢人坚韧不拔、勇于奉献的精神。“党建强,企业强。”2017年,泰钢集团销售收入达到320亿元,连续九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排名在202位,位列山东省百强民企前30位。作为一个大型民企,党建工作在泰钢集团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继往开来之时,抚今追昔之中,更感贞下起元,虽往复而万象已新。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上,以王永胜为书记的泰钢新一届党委班子,秉承企业红色基因,坚定党的革命信仰,不忘初心跟党走。
在全省擂响新旧动能转换的战鼓之时,泰钢集团将借着莱芜打造高端钢铁精深加工产业聚集区的东风,坚定不移地按照“力争三到五年内,把‘泰山不锈\’打造成山东高端不锈钢的新名片,把‘泰山钢铁集团\’打造成中国替代进口产品的高品质不锈钢生产企业,把‘泰钢不锈钢生态产业园\’打造成引领不锈钢行业发展、拥有千亿级营业收入和百亿级利润规模的世界一流深加工基地”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新闻推荐
“谢谢厂里给咱们送的西瓜,我们保证优质如期完成完成年修任务。”近日,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炼钢厂原料一车间职工抱着厂工会...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