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是大自然留给我们难以再生的宝贵财富,奇石收藏在中国流行已久,而且形成了以奇石为载体的奇石文化。石头本无意,人类形成的种种文化基质给石头增添了人文的力量和色彩,折射出人类丰富的文化意蕴。
有人喜欢奇石,是因为它浑然天成的造型;有人喜欢奇石,是因为它别致有趣值得收藏;有人喜欢奇石,是因为遇到了一段缘分;有人喜欢奇石,是因为心中的那份情结。莱芜历史上有一位隐居苍龙峡,喜欢赏石刻石,工于诗词文章的明代进士,他就是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的名吏亓诗教。
专题征集
闲话收藏
有人从收藏中获得了知识,有人从收藏中开阔了视野,有人从收藏中得到了财富……
读者朋友,你是怎样理解收藏的?你从收藏中获得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藏感悟吗?“闲话收藏”等你来讲述。
征集要求:
1.必须原创,弘扬正能量。2.请注明联系方式。
编辑联系方式:
邮箱:lwrbsgz@163.com电话:6215427读者QQ群:144816102
弃官归乡 隐居龙峡
亓诗教,字可言,号静初,晚号龙峡散人,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生于莱芜李条庄村,卒于崇祯六年(1633),享年76岁。他自幼天资聪颖,善学好问,擅长诗文,万历二十五年(1597)考取举人,一年后考中进士。初任荆州、淮安二府推官,专管刑狱,因能公平执法,受到朝廷勅命褒奖。升为礼科给事中,后转为吏科给事中。
万历四十四年(1616),山东大旱。亓诗教上《饥民疏》,为灾民争得朝廷库银。又获得朝廷批准,从留存山东的上缴税银和免税中得到银两,救济了灾民,平息了荒乱。后升为翰林院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万历末年,还与知县胡士奇共同编纂了《莱芜县志》。
明神宗年间,因陷入党争,作为齐党之首的亓诗教受到弹劾,于天启元年(1621)三月乞归故里。熹宗继位后,天启五年(1625)九月,亓诗教被召回京城,升为督察院右佥都御史,奉旨钦差巡抚河南等处,提督军务,兼理河道。但他深感仕途之险,天启六年(1626)仲夏,从开封称病而归。
亓诗教回乡后,隐居苍龙峡,广交名贤,饮酒赋诗,著书立说,赏石题刻,观花垂钓,过着淡泊清闲、“四时无烦恼,逐日笑哈哈”的“神仙”般的生活。
赏石交友 赋诗作文
苍龙峡位于莱芜城南,两岸崖石高悬,松柏对峙,怪石嶙峋。每当雨季来临,山洪暴发,峡内涛声雷动,瀑布跌宕高挂,一派雷霆万钧之势,巍巍壮观,以“苍峡雷鸣”成为莱芜八景之一,被文人墨客所盛赞。
亓诗教在峡西畔购地建房舍数间,自喻“漱石山房”;筑小楼一座,名曰“望峡楼”。楼内读书作文,曾挑灯写下《清闲词》《石痴居士传》等诗文。登楼临窗,眺望龙峡胜景,奇石尽收眼底;雨时水至,倾听苍峡雷鸣,涛声回荡耳畔;漱石枕流,静观世态炎凉,清闲永驻心中。
亓诗教爱石赏石,对苍龙峡的奇石情有独钟。在紧靠望峡楼的东面、苍龙峡的西侧建一花园,园内奇石峻秀,藤萝绕棚,葡萄满架,野花芳香,茅庵自立,凉亭映照,家犬汪汪,鸡鸣鸟唱,一派田园景象。园外溪水潺潺,小桥依依,拾级直上峡顶,群石一览眼底。在他喜爱的奇石中,其中一块被他题名为“捧日石”,寄托了他忠于朝廷、衷心辅佐君王之志。正如其诗所言:“埋名久伴烟霞侣,报国须分圣主忧。”
他闲居山野,情系龙峡,赏石观瀑,赋诗吟石,以石会友,坐石待月,卧石醉酒,探幽览胜。他曾吟道:“我居龙峡闲漱石,出门便着登山屐。四皓七贤留高踪,取邻玄圃共朝夕”,“醉倚石床归去懒,依依明月马蹄匆”。同代进士谭性教也酷爱奇石,常来苍龙峡观石赏景,撰文赋诗,其文曰:“凡峡中之石,为波涛所荡涤,云烟所滃涌,古苔所封蚀,夭矫蜿蜒,齿齿欲动。散人枕漱其间,貌之以佳名,绘之以韵语,搜剔奉拜,而石之奇乃大著……”展示了龙峡之石的俊美和亓诗教爱石之情致。
隐士“石痴”孙士奇作为“观涛客”经常造访,他们坐石观涛,品石听瀑,吟诗赞石,成为莫逆之交。孙士奇的一句“我欲同君坐崩岸,年年常作观涛客。”见证了诗人与亓诗教的深挚之谊。孙士奇去世后,亓诗教为他写传,并为《石痴诗集》写序,还题挽诗给以纪念。
崇尚自然 寄情刻石
亓诗教不仅喜欢奇石,也热衷于题字刻石,他常请境内外名流,观石题刻。众多的书家在峡中的岩石峭壁上都留下了印迹,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摩崖石刻的内容,增加了苍龙峡自然之景的文化内涵。
道人雪蓑时常云游苍龙峡,曾在崖石上留下了“群石之长”等题刻,表达了他对龙峡之石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当朝内阁首辅张至发应同僚亓诗教之邀,偕其兄淄川名士张仲发前来观景相叙,他们推杯换盏,赏石论道,畅叙友情,其兄以“伴鹤翁”之号,留下了“醉石”题刻。正可谓酒不醉人石醉人。
他也亲自命题,把爱石之情注入题刻,把对石之情怀镌于石上,永存心中,给后人留下了他的赏石印迹。他以石言志,刻石寄情,时常行走在苍龙峡畔,穿行于岩石之中,攀登于悬崖峭壁之上,选位定置,携手镌刻。他自题的“桃源深处”,意境幽深,体现了他对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向往,表达了他对闲怡生活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另一处由他命题让其堂弟亓鲁教书写的“待月”刻石,貌似是在表达他对龙峡之月的期待,其实是借景寄情,寄托了他当初被贬下野后期待重新被朝廷任用的心绪。还有由他题刻的“弗告”“藤棚”等刻石,都展现了他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刻石铭志,书艺陶情。苍龙峡的大小刻石,无不充满着爱石之人的爱石之情,这些刻石,是书艺的展现,更是镌刻之人热爱奇石、崇尚自然的写照。
奇石无言,刻石有声。刻石和奇石并美,共同留给我们一份文化遗产,而同时留下的更有龙峡散人的那份爱石情怀,让我们去欣赏,去品味。
(本版插图 刘明)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于向阳本报通讯员陈晓永李杉杉6月27日,在莱芜市农高区寨里镇的党群服务中心里,大高庄村...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