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高考季。2018年,我国恢复高考41周年。高考恢复,就像一道闪电,划过了在无休止运动中日渐疲累人的心,他们发现,这个世界,其实还有着更多的可能。点一盏灯,划一条线,为平凡人开辟一条社会流动的通道,激发并引导他们勇猛前进。市凤城高级中学的杨庆祥老师,祖祖辈辈是农民,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历经两次高考,最终脱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9周岁才上学
1961年,杨庆祥出生在口镇官水河村一个不富裕的家庭,上有哥哥姐姐。那一年是全国范围的三年困难时期。“听大人说,我是靠吃煎饼汤长大的,大大的肚子。所以我的胃一直不好,常常泛酸。不光我这样,那时候的人都这样。”杨庆祥说。
1970年,9周岁的杨庆祥,在母亲用5分钱哄着的情况下,由两个邻家的哥哥领着开始了小学的学习。那时候他生性胆小,从来不敢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摸虾,哥哥与人打架也不敢去帮忙。
小小年纪立志改变
杨庆祥回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对于理想、未来都是非常迷茫的,能解决温饱就是好家庭。父亲、母亲从小就劝他要好好学习,将来吃公家饭。这对年幼的孩子来说,都是抽象的。
让杨庆祥改变的一件事发生在小学四年级。“我代表学校参加水河学区体育运动会。径赛是在通往电池厂的煤渣路上,400米跑比赛两人一组,和我一组的是下水河村的一个小孩,只见他身穿运动服、脚踏运动鞋,而我却是挽着裤脚、光着脚丫的‘土包子\’。最终比赛我仅得了第二名。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至今记忆深刻。”杨老师笑着回忆,“当天中午吃午饭,带队的老师吃的是焦黄的纯玉米煎饼,我吃的是高粱煎饼。我当时心里那个羡慕啊,就暗暗下决心要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不再像父辈那样在家种地当农民。”
1975年,杨庆祥开始了初中学习,学校在太平村,叫“太平联中”,那时初中是两年。那两年,有两件事让杨庆祥记忆犹新。一件是家境非常好的韩老师,有一次骑自行车上班主动要载着杨庆祥,他却因为不会坐自行车,不小心将自己的脚后跟伸进了转动的辐条内,刮开了厚厚的一层皮,但因为坐了自行车,心里也是美滋滋的;第二年,毛主席逝世,各村都用各种方式哀悼纪念。
1977年,杨庆祥从初中毕业。因为当时全校只有两个人报考莱芜二中,学校怕他们两人上学放学路上害怕,校长就劝杨庆祥也报考莱芜二中上高中,“但我怕自己考不上就没答应,很轻松地在太平联中读民办高中。”杨庆祥说。
恢复高考 壮志满怀
1977年,恢复高考。这对当时杨庆祥们来说,激动之情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在那个年代,考上大学,就意味能吃国库粮,有了金饭碗,心里当然既激动又紧张。”杨庆祥告诉记者。
1978年,改革开放的新闻天天在广播匣里响,这也成为高中生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眼界开阔,闲聊时会畅想将来要考什么样的大学,有个什么样的人生。
这一年,与改革开放一起到来的,还有民办高中撤销的政策变化。杨庆祥和同学们不得不又开始了半年的复习,准备再考公办高中——— 莱芜二中。
1979年,在一番艰苦的准备之后,杨庆祥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莱芜二中,全校三个班,两个一年级班、一个二年级班。因为杨庆祥的母亲常年生病,一年要住两次医院,再加上哥哥结婚、姐姐出嫁,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了父亲身上,这一年,杨庆祥曾辍学回家3天,差点与大学失之交臂。
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的生活是真的穷。在杨庆祥记事的十几年里,每当季节更替、三九天,母亲的痨病就特别厉害。在他上高中的三年,每当寒暑假就陪着母亲住院,等到好一点了也就该开学了。
“记得1979年那年,父亲在病房内看着母亲,我是在口镇医院的树底下铺上一张塑料薄膜睡觉的。”家里那么困难,还要供我上学,所以当时心里五味杂陈,就是不想继续读了。回到家后,父母做他的思想工作,说:“咱家就这情况,你可要想好!要是真不想再过现在这种日子,就只有回学校继续读书!”杨庆祥说:“虽然家境不算好,但我的父母一直支持我、鼓励我要靠学习走出去。我非常感激。”几番挣扎后,他又重回校园。
回到学校后,杨庆祥开始了“魔鬼”学习。每天晚睡早起,争分夺秒看书学习,到了冬天,脚冻得不敢落地,就早起到操场跑几圈,再回教室学习,别的同学起床上操时,他早就学了大半天了。
那时候的学生远没有现在的孩子幸福。“那时候是自己从家里带饭,母亲常把咸菜炒一炒,偶尔加个鸡蛋,用一个大玻璃瓶子盛着。煎饼就用布袋子装,一带就是一周的,要算着数着吃。从高二开始,父母不能再抱着棍子推磨摊煎饼了,我就背着粮食送到口镇粮所,然后到学校食堂领饭吃。”杨庆祥回忆道。
新闻推荐
发展步子迈出去 高端人才引进来:打造“一起莱·嬴未来”引才工作品牌 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架起“直通走廊”
□记者时晔然“与国外高层次人才的合作,是我们企业转型升级成功的诀窍。”6月9日,在山东中兴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