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莱芜报业传媒集团(莱芜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李传祯
1988年1月1日,《莱芜日报》创刊。30年风雨兼程,30年春华秋实,《莱芜日报》变得更加成熟,走得更加稳健。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报庆30年,市委、市政府领导非常关心,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之付出青春和汗水的莱芜报人更是关切。作为党报主流媒体,如何更紧密地贴近时代、伸展触角、彰显功能、做大影响,如何更切实地发挥媒体之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增内涵拓外延的独特作用,这也是而立之年的《莱芜日报》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于是,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莱芜报业传媒集团(莱芜日报社)党委、编委经过反复酝酿,决定在出版纪念特刊和画册、举办书画邀请展和文艺晚会、召开高规格座谈会的同时,组织开展“一张报纸与一座城市的故事”大型融媒体异地采访报道活动,以“报纸·城市·故事”为主题,以30年来在外地工作发展并有所建树的莱芜人为主要采访对象,通过报纸与新媒体紧密结合——— 融媒体报道的形式,全方位再现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奋斗历程。
策划组织这次大型异地采访活动是基于如下考量:《莱芜日报》创刊走过的30年,正是莱芜改革发展最快的30年。30年来,一批又一批莱芜优秀儿女,在莱芜成长,从莱芜出发,带着对嬴牟大地的感恩与思念奔向全国乃至世界,去追逐理想、放飞梦想。他们虽身在外地,却时时不忘家乡,因为这座鲁中小城,是他们的根;而作为家乡,也时时瞩望他们,因为他们身上,永远流淌着莱芜的血脉。通过这张报纸拉回他们的身影,讲述他们的成长奋斗故事,就可以架起他们与家乡沟通交流的桥梁,进而了解家乡、贡献家乡,并从中获取再奋斗、再出发的地气和力量。
2017年11月30日,“一张报纸和一座城市的故事”大型融媒体异地采访报道活动正式启动。采访组一行3人北上北京,南下上海,历时近两个月,采访了30位优秀莱芜老乡。在家的记者也积极参与,寻找机会采写报道了两位在外打拼的莱芜人,为圆满完成报道任务做出了贡献。
可以说,采访报道的32位莱芜老乡,每一位都是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莱芜的优秀儿女,每一位都是值得后来者学习的榜样。他们有从山沟沟走出的空客工程师,有在全国业界知名的大律师,有在联合国推介家乡的外交官,有从事航天事业的科研人才,有在互联网巨头担纲的业务大咖,有在时代“风口”挥洒自如的创业者……
通过一篇篇稿件,明显感受到这些走出莱芜的莱芜人思念莱芜、感恩莱芜、报效莱芜的家乡情怀。如上海莱芜商会会长单传永为推动莱芜与上海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遗余力,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钾盐(肥)与中微肥产业联盟秘书长亓昭英念念不忘家乡的土壤改良和特色产业的发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结构复合材料中心栾贻浩积极为家乡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此次报道获得了圆满成功。2017年12月11日,第一篇报道《张鹏:在联合国为家乡代言》在《莱芜日报》及莱芜日报官方微信、微博、莱芜发布手机客户端、莱芜新闻网等平台一经刊出,犹如巨石击水,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赢得如潮好评。市领导阅后第一时间给予肯定,莱芜新闻网、莱芜发布点击量达到了6万多,微信阅读量7000多。32篇稿件,平均点击量在3万左右,总阅览量达到了60余万人次。社会各界人士在分享他们酸甜苦辣追梦故事的同时,通过多种渠道,称赞这组稿件接地气、很励志,写出了莱芜人的精气神儿,并积极提供报道线索。
这组异地采访报道之所以取得圆满成功,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首次以融媒体形式全方位多渠道报道新闻人物,适应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阅读口味和习惯,最大限度扩大了受众面。这也是本报在提升新闻亲和力和传播力方面的又一成功探索。二是突出“让人物讲故事、讲好人物故事”。重点在人物与莱芜的渊源、在莱芜的成长发展经历、对其成长有决定影响的人和事等方面不吝笔墨,增强了人物的贴近性和故事的可读性。三是有关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活动中,泰钢集团作为冠名合作单位,主动践行社会责任,为采访活动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基础保证。市驻京办、上海莱芜商会负责同志积极联系采访对象、帮助牵线搭桥,为采访报道提供了极大便利。
纪念《莱芜日报》创刊30周年,举办这样一次大型融媒体采访报道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我们将本报刊发报道结集出书并刻录光盘,也算是一种对于纪念的纪念。此时,作为家乡人,我们愈发牵挂着远方的游子,并为他们的精彩而喝彩,同时期待他们抓住莱芜大力开展招才引智、招宾引客之机遇,为家乡改革发展贡献心力,继续演绎出更为精彩的“一张报纸和一座城市的故事”,托起大家共同的梦想。是为序。
新闻推荐
6月4日,在钢城区汶源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党员“加油站”,几名党员正在党建书架前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利用空余时间给大脑“充电...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