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莱芜市 > 莱芜新闻 > 正文

民俗馆?留住春耕记忆

来源:鲁中晨刊 2018-04-14 08:26   https://www.yybnet.net/

□记者刘华

毕玉华正在介绍农耕器具 □记者 刘华 摄

市民热衷民俗馆里寻乡愁

乡愁是最难忘却的,春耕的美好萦绕在许多人的心头。要想寻找这些记忆,到民俗馆去看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华山林场大舟山景区有一处华山民俗馆,每年春天一到,就会有众多市民前来参观,有老人,有孩子,有城里人,也有农村人,在这里,能看到已经消失的民间老物件,传统的农耕工具自然也在其中,而且这还是众人最感兴趣的东西之一。

华山民俗馆馆长毕玉华,几十年如一日苦心经营才有了今天的上千件收藏。“我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努力,把莱芜市的民俗器物收集、整理起来,让大家体验民俗文化、感知历史,同时珍惜今天先辈给我们创造的来之不易的生活。”毕玉华说。

毕玉华的民俗馆是对所有人都敞开的,只要有人来看,毕玉华就热情相迎,认真解说。“过完年,我早早就来整理收拾,现在正‘升级改造\’着,让市民更方便地参观。”说到农耕民俗收藏,近千件最纯朴的农耕物件是他的得意之作,毕玉华说,“锄、犁、镰、锨、辘轳、木桶、木推车,我这儿都有,有的是上百年的东西。这些东西,市民们很难见到。大家对这些也很感兴趣。除了让他们参观,我还整理了一些农耕俗语、常识等,向他们解释、宣传,让他们感受老一辈的智慧与勤劳。”

在这里感受到了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

自开春以来,毕玉华与他的民俗馆就没有闲着,来访者一拨接着一拨。

当天采访时,记者恰逢从莱钢专程赶来的孙先生一家三口。孙先生今年36岁,自小在城里长大,下地劳作对他来说是一片空白,近些年,他一直想近距离感受一下下地干活的滋味,前几天,他找到了一位远房亲戚,在田地里干了一天活,但是稍微有些现代化的工具,还是让他感觉不是“太纯正”。经过多方打听,听说这里有老工具、老物件,他又驱车赶了过来。在经过参观后,孙先生很有感触。他说,现在随着经济发展我们的生活品质提高了,但也改变了生活习惯,与农耕文化渐行渐远。城里人越来越愿意生活在冬暖夏凉的室内,而不想去接触大地。这都是不合适的。“农耕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还培育出了自强不息、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文化传统。农耕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精神平台,接触、感受一下,会唤起自豪、自信。”孙先生说。

在棋山观村有座村史馆,近些年也受到众人欢迎,参观者络绎不绝。农耕器具、老旧档案等留住了乡愁,唤醒了记忆。“通过参观,可以让人们铭记社会发展的历史,激发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投入更多的力量和热情。”一位参观者说。

唤醒遗忘的记忆,让农耕与现代对话

民俗馆,一个记录历史的地方。它给人以记忆,让人记住往昔的艰辛,珍惜现在的拥有。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毕玉华认为,各级应该加大支持力度,让民俗馆真正立得住、扎得下根。“民俗馆的作用有三个,一个是唤醒大家即将遗忘的记忆,一个是让年轻人记住历史,还有一个是将这种历史文化传承下去。我觉得下一步,应该采取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办法。比如可以提供适当的场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让市民前来。这些年,我这里渐渐有了名气,可窝在山沟里影响还是有限的。”毕玉华说道。

近年来,在民俗馆的经营管理上,毕玉华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他仍在苦苦坚守着。“目前,我已整理了十几本与农耕有关的资料,近期打算结集成册,让更多的人从文字、图片中感受农耕文化。”毕玉华说。

新闻推荐

植物欣赏课风靡校园

“这是红枫,花语是热忱、激情、奔放;那是玉兰、美人梅……”4月9日,一堂植物欣赏课吸引了上百名学生参加,莱芜一中的生物社团活动已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学生们在上植物欣赏课莱芜一中校园绿...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民俗馆?留住春耕记忆)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