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莱芜市 > 莱芜新闻 > 正文

★小年望大年★

来源:鲁中晨刊 2018-02-09 08:59   https://www.yybnet.net/

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街头巷尾渐渐弥漫出一种叫作“年味儿”的东西。今天是腊月二十三,农历小年,过大年算是正式进入倒计时。中国人过年,过的是一种传统文化,过的是一种亲情。小年到了,你还记得为啥过年吗?你还记得如何过年吗?过年对我们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值小年之际,本报特推出“小年望大年”特别报道,从“乡愁是一张回家的车票”“手写春联才有年味”“灶王爷贴画、糖瓜——— 小年必备品”“市民回忆过年”等几个方面讲述从小年开始准备过大年的故事。

乡愁是一张回家的车票

300公里难阻回家过年路

□记者 尚敬鹏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道出了游子对故乡恋恋不舍的情怀。对于在外地打拼的莱芜人来说,“乡愁就是一张回家的车票”。买一张票回家过年,是广大游子的真切心愿。这张车票,寄托了游子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对父母的牵挂之情。

今年33岁的莱芜小伙崔言增,自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留在青岛从事水产加工行业。这几年,崔言增在外地结婚、生子,也算是安家立业了,可是崔言增一直有一个习惯必须坚持:不管再忙,回莱芜老家过年,是他一直坚持的。“养儿方知父母恩,自从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才更体会到父母养育我的不容易,所以不管临近年关多忙,我总会抽出时间,回老家陪父母过年。”

“我们从事的水产加工行业,越到年底反而是越忙的时候,客户需求量很大。”崔言增对记者说,“但是我们公司制度很完善,年休假、探亲假制度也比较健全,为了能早一点儿回家过年,我特意在前段时间多加了几次班,通过和青岛本地同事调班的方式,攒了几个休班,就这样,昨天我就回家来了。”

“买到车票的那一刻,我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终于可以回家过年了!”崔言增和妻子早就提前收拾好了行李,“大部分都是给父母带的东西,还有一些青岛特产,回去后分给亲戚朋友们。”到了客车发动的那一刻,崔言增归心似箭,“恨不得一下子就回到朝思暮想的老家。” 一回到家,父母早就备好了满满一桌菜,而且都是崔言增和妻子、孩子们爱吃的。“一进家门,看到父母欣喜的表情,看到父母忙前忙后操持饭菜的情景,当时鼻子还真是一酸,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平时不善言辞的崔言增,突然有了一种想哭的感觉。

“过年这几天,就是在家陪父母聊聊家常、谈谈未来,我觉得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词写得真是太好了,非常符合我们这些在外地工作的游子的心情。”崔言增对记者说,“也希望所有在外地打拼的莱芜游子都能够回家陪父母过年,也祝愿所有的父母都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崔言增一家四口合影

再忙也得回家过大年

□记者 亓亭

2月7日,李政华、赵文友夫妇正忙着为顾客准备豆腐

李政华、赵文友夫妇的老家是钢城区棋山管委会西马泉村,2005年来到城区开豆腐坊,在兰馨园这里已经干了6年时间,因为口味纯正地道,诚信经营,夫妻俩制作的豆腐得到周边居民的认可,现在也算是小有名气。豆腐寓意“都福”“福到”,是春节必不可少的食材。从小年开始,豆腐坊就进入了最忙的时候,前来购买、预订豆腐的市民也是络绎不绝,他们夫妻俩经营得有声有色,虽然忙,但是很充实。

“回去啊,再忙也得回去,农村老家的年热闹,年味浓,一家人在一块心更近,‘合家欢\’‘邻里情\’都能真切感受到。”说起回家过年,李政华打开了话匣子。

李政华告诉记者,越过节他们越忙,特别是春节,得忙到大年三十的上午,下午才能赶回去,但是再忙也得赶回去,因为老家的年是城里体会不到的。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的女人们开始包饺子,男人们打扫完卫生后,挂年画、贴对联、贴门神、贴“福”字。除夕晚上,全家老少欢聚一堂。吃完年夜饭,长辈们就开始散压岁钱,我们一家老少围坐在一起,吃糖果、瓜子,看春晚,其乐融融。初一一早,家族里的男人们就约到一块儿,挨家挨户给村里的长辈拜年。“平常忙,回去得也少,过年回去见了老少爷儿们还真是特别亲,坐在一起拉拉家常,感觉在外忙活了一年的疲劳都没了,浑身觉得舒服。”李政华说。现在,回家过年已经成为他们夫妻俩的一种习惯。除了回家感受年味,亲戚好友聚会,对他们在外忙碌了一年的人来说更是一种放松。回到家,终于可以放下疲惫,无所顾忌,让绷紧了一年的身体好好地喘口气。

市民回忆过年习俗

“满满的期待和甜蜜”

□记者 尚敬鹏

“现在的春节,年味真是一年比一年淡了。”说起过年,相信很多人都会发出这样一声感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市民都在呼吁让过年回归本真,呼吁不能丢掉传统的古老年俗。

说起过年,今年33岁的魏书辉表示,以前记忆中的过年习惯,现在正在发生改变。“小时候,我们这儿家家户户住平房,除了期待过年时那件新衣裳之外,最大的期待就是大年三十那天打糨糊、贴春联,大年初一挨家挨户串门拜年了。”魏书辉回忆道,那时候一到年三十下午,家家户户都会用土暖炉子打糨糊,拿上找同村人手写的对联,再找一把笤帚,就去大门、屋门上贴对联。“大人先用笤帚把去年贴过的对联扫一扫,然后再蘸上糨糊抹在门框上,孩子们就拿着对联在下面等着递给大人,看着大人仔仔细细把对联贴上。特别是贴横批时,高高的门框,对孩子们来说是多么遥不可及的距离啊!那时候总是心想,我要快快长大,长大了就能自己贴对联了。”魏书辉说,“现在新农村建设,都住上楼房了,贴对联的也少了。不贴对联,总感觉过年少了点什么。”

年三十贴完对联,老人们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请家堂。“老人点上香,在大门外面念叨几句话,就算是把逝去的老人请回家来过年了,然后在大门口、屋门口都要放上木棍。”和魏书辉同龄的尚恒回忆道,“这时候,家堂桌子已经提前摆好了,有饭菜、水果、点心等,还有写着故去老人名字的牌位。桌子两侧摆上两把椅子,桌子前方放置一个香炉,点上香,在初二送家堂之前,香是不能断的。桌子面前,还要放置一块地毯或棉条,给来拜年的人磕头时用。”

到了初一,挨家挨户拜年,是必备“项目”。“前段时间,微信上流传过一条段子,用莱芜话写的大年初一拜年时人们说的话,读起来真是让人感同身受、印象深刻。”方下镇梁家庄村的梁元松说道,“每到一家,第一件事是先磕头祭拜家堂桌子,然后再坐下和老人拉拉家常。老人就不住地往我们口袋里、手里塞瓜子、糖、花生,一天下来,口袋里满满的,感觉特别幸福。”

而现在,随着手机、网络的兴起,年味越来越淡了。“我就看不惯现在年轻人整天抱着个手机,你说大过年的,就是一家人凑在一起聊聊天、拉拉家常的日子,现在很多年轻人,虽然跟着父母来拜年了,可是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掏出手机来看,等父母说走,揣起手机来就走,到了下一家,还是这样。”梁元松的父亲梁传忠说道,“老人过年就是期盼一个团圆,期盼孩子们在身边多待一会儿,多和他们说说话,希望年轻人改改这个习惯。”

过年,是一个团圆的日子,是一个幸福的日子,不管你有多高的职位,多高的收入,在过年时,请收起你的手机,请拿出你的诚意,一家人,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地过个大年!

新闻推荐

快检车开进大集“验”年货

本报讯(记者李晓通讯员徐晓兰)2月8日,记者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市区两级食药监局“你送我检”便民服务活动持续进行中,免费为广大市民消费者提供快检服务,让群众买得安心、食得放心。第一期...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

相关新闻:
巡天遥看万里疆2018-02-09 07:35
猜你喜欢:
评论:(★小年望大年★)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