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延冉
编者按 近段时间以来,《国家宝藏》等一系列文化遗产类电视节目热播,掀起了一股文化遗产热。九大博物馆和流传千年的国宝离我们有些遥远,而承载着嬴牟大地祖祖辈辈生活记忆、展现地域文化的民俗博物馆却离我们很近很近,并且民俗文物植根于大众生活,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更为密切,更具生命力。近日,记者实地探访莱芜市非国有博物馆建设情况,这个寒假和春节假期,市民们也不妨开启一段足不出市的民俗体验之旅。
去年,钢城区里辛街道玥庄村村民吕元斌在村里建起了一座民俗博物馆,免费展出自己十多年来收藏的千余件“老家什”———
很多人有收藏的爱好,有人喜欢集邮,有人热衷收集汽车模型,在钢城区里辛街道玥庄村,有个人偏偏对老家什情有独钟,他叫吕元斌。不能工作了的电影放映机、锈迹斑斑的煤油灯、落满灰尘的织布机,在他眼里,都是宝贝疙瘩。2017年7月,吕元斌在村里建起了一座能让老年人抚慰乡愁、让中年人寻回儿时记忆、让年轻人懂得生活不易的民俗博物馆。
近日,记者来到了位于玥庄村村北、莱钢大道路东的山东棋山民俗博物馆。博物馆共分4个展厅,展品按照不同属性和使用功能分区域陈列,大都是清末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鲁中地区人民使用过的老家什。从日常起居用的架子床、梳妆台、脸盆架,用来娱乐的留声机、黑白电视、匣子收音机,出行依赖的轿子、马车、大梁自行车,到一日三餐离不开的各种灶、炊具,现在难以见到的老家什,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
“说到农耕文化,我可要好好给你们讲一讲。从整地开始,让牛拉着犁先耕一边地,再用耙挡平,种谷子的话要用砘子把土压实,耩子相当于播种机……”刚走进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第三间展厅,吕元斌就饶有兴致地向记者讲述他记忆中的农作过程。犁、耙、耩、砘……看着这些祖祖辈辈曾赖以为生、如今濒临消失的传统农耕工具,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劳动人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场景。
眼前陈列的千余件老家什,是吕元斌十几年来苦心收集的结果。早些年他从事建筑行业,喜欢收集古董,老家什只是其中一小部分。2012年,吕元斌的家乡玥庄村老村搬迁,大量老家什在搬迁过程中被毁坏、丢弃,这让他感到很可惜。“城镇化的脚步在加快,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好,村里渐渐不见了土坯房,连碾盘、碌碡都难找。生活方式变了,但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魂不能丢。”正因如此,吕元斌决心要“抢救性”地收藏承载着老一辈人的记忆和乡愁的老家什。从那时起,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反映民俗生活的老家什,并四处打听货源。
为了完整地还原老一辈人的生活面貌,几年来,他几乎走遍了莱芜市及鲁中山区的农村,甚至远赴河北、山西、陕西一带上门收购。“收购并不像想象中的顺利,很多人不舍得出让。像这个老纺车,我跟它的主人磨了一上午嘴皮子,人家才同意让我带走。”吕元斌指着一个落满灰尘的老纺车说。
因为热爱和执着,到现在,吕元斌已经收集了上千件老家什。期间,不断有人听闻消息到他家里参观。“何不建一个博物馆,就按现实生活场景布置,让老年人在这里抚慰乡愁、让中年人寻回儿时的记忆,让年轻人懂得生活的不易。”有了这个想法,吕元斌先后投入30多万元,在自家院子里建起了总面积400余平方米的展厅,给上千件老家什搭起了新的舞台。2017年7月,山东棋山民俗博物馆在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正式登记注册,面向社会免费开放。
棋山民俗博物馆开展半年多了,身为“馆主”和讲解员,吕元斌最喜欢一边向参观者讲述每件物品的收购奇遇,一边从各自的脑海中搜寻记忆,还原出一段段有滋有味的童年故事。寒假到了,最近,吕元斌正忙着规整展厅,构思着更容易被青少年理解接受的讲解方式,期待将他和老一辈人的故事讲给更多年轻人听。
▲吕元斌向记者细细讲述老家什的故事。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董婧人物剪影姓名:郭晓华年龄:55岁职务:莱芜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任履历:2008年5月被评为莱芜市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2017年6月被评为山东名中医药专家;2017年11月被评为全国妇幼保健名中医...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