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国网莱芜供电公司创新开展差异化员工培训,把班组大讲堂和班组微课堂打造成成长成才的“加油站”,展示职工风采的“大舞台”,提升职工综合素质的“练兵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此,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莱芜供电公司班组建设新风尚”,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左丰岐
本报通讯员王宪才
前段时间,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运检部公布了2017年运检专业“大讲堂”劳动竞赛常规赛结果:莱芜供电公司两项课程分别获得实训实践类和作业现场类三等奖。
“无论是‘大讲堂\’还是‘微课堂\’,对学员和主讲人都是双赢,尤其是对主讲人来说是很好的锻炼机会。”课堂主讲人之一赵遵龙在获奖后说。
员工培训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企业发展的潜在动力。但是员工培训学什么?怎么学?却是一个常话常新的课题、一项急需破解的难题。
近年来,莱芜供电公司每年都有二十多名骨干被借调到国网公司、省公司帮助工作,每年新补充的员工还不如借调人员多。“人手少,新人多,工作技能亟待提高。”“请专家来培训,讲得是好,但和我们具体工作结合不够、实用性不足,职工参与积极性也不高。”……很快,一连串的问题摆上公司领导的议事日程。
针对这一情况,莱芜公司启动班组“微课堂”活动,不拘形式,不限地点,结合具体工作内容,随时随地组织员工讨论研究和培训,通过这种“快餐式”培训,共享工作经验,解决一线工作难题,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员工们普遍反映“课堂虽小,但成效很大”。
班组“微课堂”主要利用工作间隙的五分钟、十分钟,组织员工培训学习,贴近实际又不占用大量时间。这种“短、实、小”的培训,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培训,调动了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以前公司对员工培训多是集中上大课,基本上是‘满堂灌\’,员工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实际操作技能也有较大差距,培训大都是差不多的内容,缺乏针对性。”一名老员工在参加了几期“微课堂”后说,目前的培训更关注一线工作难题,贴近工作实际,把培训和工作探讨结合得更密切,大家也愿意参加这种培训,培训中没有压力,还能开动脑筋,调动大家探讨问题的兴趣。
据莱芜供电公司人资部主任齐云雷介绍,今后他们将更好地利用车间创新工作室和实训基地这一资源,开展一系列技能培训,使青年员工迅速掌握配电专业核心技能,同时,组织青年员工积极参加到各项技能竞赛中去,争取“人人当专家”,让每一个员工通过技能竞赛的机会展现自己、提升自己。
新闻推荐
2017年以来,莱芜市公安局张家洼分局精心经营好“打击”这一“主业”,坚持以防为主,打防并举,重拳出击,惩治邪恶,持续开展“利剑行动”、“三打击一整治”等5个专项行动,成功侦破“潘某系列电信诈骗案...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