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精品城市,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围绕规划新理念、新思想,根据国家、省对城市规划建设的有关规定,现就莱芜市城市规划建设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明确如下:
一、主城区面积和人口
根据正在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莱芜市城市发展实际,确定主城区范围为东到博莱高速、西到莱城大道、南到泰莱高速、北到鲁矿大道,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力争到2035年主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00万人。核心区范围为东到凤凰路、西到长勺路、南到汶河大道、北到山财大街,面积约30平方千米,人口约30万人。
二、提高居住区规划建设水平
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水平、莱芜实际”的原则,严格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统一规划,科学布局,集中连片,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居住区。
(一)名称。居住区名称既高尚大气、上口好记又符合莱芜实际,避免采用奇名怪字。
(二)高度。新建住宅建筑原则在11层(小高层)以上,受地质条件等特殊情况限制只能建多层的住宅,必须是配有电梯的“花园洋房”,且屋顶为红色或蓝色坡顶。
(三)道路。按照“窄马路、密路网”的道路布局理念,居住区主干道路面宽度约12米,支路路面宽度约8米,人行道路沿石应为大理石。
(四)停车。必须建地下停车场,按照商品住宅每套不少于1.2个、安置住宅每套不少于1个的标准配建地下停车位。
(五)绿化。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应低于30%。绿化行道树以法桐(国槐、白蜡)为主,景观树以银杏、景松为主,搭配奇石营造景观效果。尽量多建绿地,做到“开门见绿、出门健身、十分钟见游园”。
(六)亮化。25层以上建筑要打造城市夜景天际线,沿路、临水建筑要有轮廓灯。
(七)色彩。要清新亮丽,以象牙白或芝麻白为主色调。
(八)配建。配套建设幼儿园、小学、物业管理、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公共厕所、便民市场、健身设施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和供水设施、污水处理、供热、消防、通信等基础设施。
(九)文化。保留恢复古街、古建筑、古树、名人故居等。城市雕塑要注重艺术性、公共性,加入中国红元素,突出莱芜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
三、提升城市功能
1.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共享单车,建设立体智能车库、地下智能停车系统、智能候车亭,配套建设、提升改造城市公共卫生间,在主要道路两侧设置行人座椅、花坛、遮阴棚。
2.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力度,重点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3.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大力推广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绿色节能建筑,积极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开展“厕所革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农村改厕工程。加快建立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实现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利用、分类处置”。莱芜市城乡规划委员会2017年12月26日
新闻推荐
晨刊讯(记者时伟通讯员尹士平)12月18日,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舞台艺术类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市疾控中心制作的莱芜梆子《戒烟令》荣获戏剧类二等奖。该奖项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中国人口文化促...
莱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