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才
当全市人民沉浸在莱芜市成为“全国文明城市”的喜悦中时,我乘坐K19路公交车时看到的一幕,一次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2017年9月29日下午下班后,我从市医院站乘K19路公交车回家。在信誉楼站上来一个背着包的男乘客,坐在前面右边第一个座椅上,随即咳嗽了几声,并用手去捂鼻子,看样子像是感冒了,司机师傅随手递给他两张抽纸。眼前这一幕,我看得清清楚楚。我坐在靠后门的位子上,看不清司机师傅的脸,只看到他是一位中年师傅。此时此刻,一种敬意从心底油然而生:师傅递出的虽然是两张抽纸,但细微之处彰显的是对乘客的一种大爱,展示的是城市窗口的文明。公交车作为莱芜市的服务窗口,不仅仅承载乘客,更是城市文明的一张名片。司机师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代表的是莱芜市服务行业的形象,是莱芜市人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精神文明的展现,文明是城市之魂。伴随着我的思绪万千,该下车了。望着即将离站的K19路公交车,我快速拿出手机,从车后拍下了一张照片:K19—鲁S51762,时间:9月29日下午6:03。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初,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创城为民、创城惠民、创城靠民、创城不扰民”的响亮口号。这种新时代的创城理念,这种责任感、使命感,得到了全市人民的积极拥护。勤劳质朴、善良智慧的莱芜人民一呼百应,男女老少齐上阵,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用最大的热情参与其中。用勤劳换取洁净,用汗水浇筑文明,用拼搏创造辉煌,用智慧赢得胜利!终于夺取了“全国文明城市”这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圆了全市人民期盼已久的金牌梦!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真正体现出创城靠民以及全市人民积极参与的高涨热情。
如今,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洗礼,全市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明随时可见:在公交车上,随时有人给老人让座;有人行至斑马线时,司机会主动让路;在日常生活中,“对不起”、“谢谢您”等礼貌用语随时听到……我们的城市文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现在的莱芜,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五个莱芜”实实在在地呈现在全市人民面前,莱芜这方热土真正成为莱芜人民的幸福家园。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吕娜通讯员张恒一项目投产运营之际,“寄养”在合同户家的猪崽即将出栏,与温氏集团签订协议的“猪倌儿”将拿到“首桶金”———12月8日,位于钢城区辛庄镇东涝坡村的莱芜温氏高端高效现代...
莱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