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莱芜市 > 莱芜新闻 > 正文

吴会强:铸箭问苍穹

来源:莱芜日报 2017-12-15 08:20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李玉亮

作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单位,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前行都将研究院总体设计部推到了舞台的中央。我作为一名来自莱芜农村的孩子,有幸走上了这方舞台,成为大国火箭的“铸箭者”、航天强国的践行者之一,发自内心地感到自豪。今后我将矢志不渝“航天情”,以“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为己任,用实际行动为民族复兴尽力、为家乡父老争光。

▲2016年11月3日20时43分,吴会强参与研制的我国首枚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资料图)

尽管已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但谈起那令世界瞩目的大事件,吴会强依然兴奋不已。

2016年11月3日20时43分13.13998秒,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点火,巨大的雾流从火箭的底座上喷涌出来,伴随着耀眼的火光,箭体徐徐地离开底座,庄严地升空,一条火龙撕开云隙怒吼着绝尘而去……“长征五号首飞成功,使我国火箭运载能力达到世界第二,成为我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标志。”在发射现场,吴会强和大家一起为这历史性的时刻鼓掌欢呼。

▲吴会强接受莱芜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

吴会强,1977年出生于莱城区高庄街道田家铺村,先后在田家铺小学、南冶小学、安仙中学、莱芜一中读书。1995年考取山东工业大学学习焊接专业,1999年攻读山东大学焊接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攻读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工作。现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箭体设计室主任、新一代运载火箭箭体设计系统行政指挥和技术负责人。

▲吴会强为家乡、为《莱芜日报》送上祝福。

10秒倒计时出现三次中断,惊心动魄中中国跨过了航天强国门槛

“干我们这行心脏得好,否则直接受不了。”吴会强忆起发射前的场景,感慨地说。

火箭发射时,遇到问题,他们就要“归零”,所谓“归零”,就是从源头开始一步步地寻找问题所在。发射前,火箭接连出现了几个新的技术问题,让发射时间几次推迟。经过紧急排查后,发射已进入最后窗口时间,指挥大厅指挥员连续发出的几次口令又让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

“这次首发,神奇就神奇在进入倒计时10秒钟,指挥员在读‘10、9、8、7、6……’时仍有3次中断。这也是中国航天史上从没发生过的。”他们就这样在分秒里来回倒了几次后,成功进入发射点火时刻,在外面观看发射的人们,也跟着指挥员大声地读秒,整个发射场响彻整齐划一、气势浩荡的声浪:3、2、1——— 点火!

“局外人很难理解我们航天人在那一刻的心情!我们几万科研人员为此付出了10年的心血。一点瑕疵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时间损失更无法挽回。”参加工作以来,吴会强参与过我国长二丙、长三甲系列、载人航天工程以及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的研制工作。唯有这一次,让他真切体会到“十年铸一剑”的深刻含义。

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又称“大火箭”“冰箭”,是我国为了满足进一步航天发展需要,并弥补中外差距而在2006年立项研制的一次性大型低温液体运载火箭,也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芯级直径为5米的火箭系列。

“中国‘奔月\’‘探火\’全靠它了。”凭着长征5号的首飞成功,吴会强获得国家五部委授予的“特殊贡献人才”称号。

吴会强是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发的骨干。站在新时代,他开始了新的追梦之旅。

参与40多个型号运载火箭和战略导弹设计,头发掉了几近一半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由“导弹之父”钱学森创立,并任第一任院长。中国的所有航天器,包括卫星、宇宙飞船,还有杨利伟等那些大名鼎鼎的宇航员,都是该院研制的长征火箭送上太空的。而总体设计部则被誉为航天领域的“黄埔军校”和“总设计师的摇篮”。

“在读博时,我就有到该院工作的意向。”吴会强说。因哈工大具有军工背景,随着对航天了解的深入,他“航天报国”的愿望也日益强烈。毕业时,在导师的推荐下,他如愿以偿。

一进入研究院,吴会强才知道什么叫“人才济济”。该院仅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就达1万余名,有20名院士先后在此工作过。这让他感到压力,更增添了动力,自此就过上了“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多干一小时的生活”。学习、实践、提升,短短几年时间,吴会强就成长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发的骨干。

采访中,吴会强对自己多年的付出往往一语带过,但说起长征5号火箭来,却滔滔不绝。“这枚火箭最大的变化就是实现了我国火箭直径从3.35米向5米的跨越。别看直径只增大了1米多,但这给设计、仿真、制造及地面各种试验,都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也给我们带来了在我国运载火箭发展史上多项空前的技术难题。”

他给我们举了一个专业性较强的例子。长征五号使用零下252.5度的低温液体推进剂,让它性能上获得大幅提升,但难度也随之增加。2012年6月,贮箱在试验中突然破裂,如果处于实际飞行中,这将导致箱体结构失稳,后果严重。团队最终决定,将贮箱设计推倒重来。这个消息让一些队员流下了眼泪。“21米长的贮箱,壁厚不到3毫米,就像放大版的可乐易拉罐,一毫米的误差就会导致严重后果。”吴会强回忆说,“那时候整天吵,一场场激烈的争论让大家红过脸,也擦出了灵感的火花。”接下来的三年,团队从头开始,大家一克一克地减重,重新设计研制了贮箱。

数据显示,有上万名航天人参与了长征五号的研制,共研制生产各类产品19000台套,累计开展近7000次、1000余项地面试验。“大量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应用,牵引了我国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崛起。比如碳纤维材料就打破了发达国家的垄断。”吴会强说。

除了把工资交给家里,其他的都给了工作,因为他志在圆中国的航天梦

今年4月21日,在“长征七号”发射天舟一号圆满成功后,吴会强来到北京东高地二小,为六年级学生作了“伟大的中国航天梦”的讲座。“就是想通过航天科普讲座,激发孩子们对浩瀚宇宙的兴趣,不懈追求我们的航天梦。”

“他满脑子就是航天梦。除了工资外,对家庭没啥贡献,看孩子、照顾老人、干家务,什么都靠不上他。有同事曾经问我,你还没结婚吗?怎么成年见不到你的对象?”妻子张华想笑,但最终还是没有笑出来。近几年来,吴会强几乎从没有在晚上8点前回过家,在研发长征五号的关键时期,很多时候都在单位上通宵达旦,有时到海南出发,一去就是两个多月。

张华也是莱芜人,和吴会强是同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丈夫及其从事的事业给予了理解和支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到国外出发时,明显感到外国朋友对中国越来越尊重。这里面肯定有航天人的功劳。”于是,张华也开始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随着丈夫及其团队的胜利或失利,而或喜或悲。

“航天事业需要实干、苦干。现在年轻人是航天事业的主力军,在我的身边,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到航天事业,虽然收入并不算高,但是他们为了心中的‘航天梦\’而不懈努力着。”吴会强说。

强国之需,我辈之责。如今,我国又立项了直径达10米的重型火箭研制工作。站在新时代,吴会强又开始了新的追梦之旅。

据悉,为满足未来任务需求,我国将研制箭体直径达10米、起飞质量达3000吨的重型运载火箭,均突破我国现有运载火箭能力水平。该火箭是为满足我国未来载人登月、火星探测等任务需求而即将启动的航天重大科技工程,是我国实施太空发展战略、有效拓展航天产业发展空间、大幅提高进入空间能力、促进航天科技整体水平提高的必要保证,对提升空间开发水平、提高工程技术综合实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新闻推荐

抓阅读,小学阶段是关键:访全国“21131”阅读工程项目创立者、滨河小学教导处主任亓成功

┬记者李萌萌2007年,滨河小学建立之初,张娟校长就将阅读摆在了突出位置。十年如一日,今天阅读已在滨河小学蔚然成风,“像呼吸一样自然”。而提起学校阅读工程,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亓成功。亓成功,1968...

莱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雪后蔬菜价格平稳2017-12-15 08:20
猜你喜欢:
评论:(吴会强:铸箭问苍穹)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