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六纳村。 受访者供图
第一书记话脱贫
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
南国早报记者颜强
红水河畔,桑树成荫,古色古香的亭台围栏、标准化的智慧蚕房……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的村民无法想象,曾经又穷又脏的村子短短两年间竟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不仅顺利脱贫摘帽,还获得了来宾市“美丽广西幸福乡村”示范村的称号。
“3个一点”
解决饮水难
六纳村毗邻红水河,按理说不缺水。可在近几年,因为原有饮水管道老化、破损,村民们陷入了喝水难的窘境,每天只能肩挑手提地去取地下河水。一些村民感慨:“背靠大河却没水喝。”
2018年3月,六纳村驻村第一书记吴桂彬到任。他经过思考,提出“3个一点”(政府投入一点,后盾单位帮扶一点,村民自筹一点)来解决资金问题。
很快,吴桂彬争取到地方政府和后盾单位自治区教育厅的支持,建成了一个100立方米的大型水柜。村里还想方设法将水管铺到村民家门口,让村民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科学养蚕助力贫困村摘帽
六纳村有种桑养蚕的传统,但由于村民一直固守传统技艺,桑蚕产业经济价值并不凸显。
吴桂彬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打算建设标准化蚕房,通过科学养蚕帮助蚕农提高收入。
在多方的支持下,一个标准化智慧蚕房很快便在村里一块闲置的集体土地上建成。该蚕房借助“互联网+养蚕”智慧云平台,由平台的专家团队和技术团队对标准化蚕房每天12小时监控,随时察看蚕农的养蚕流程并适时进行技术指导。
“以往村民在家养蚕一年大概可生产蚕茧950公斤到1000公斤,但是标准化蚕房可生产3000公斤。”吴桂彬告诉记者,蚕房还通过雇佣贫困户采摘桑叶等方式,帮扶贫困户增收。
两年多来,在吴桂彬的带领下,六纳村在2018年实现了脱贫摘帽,194户贫困户,脱贫191户,人均年收入由2016年的2972元提高至2019年8547元,贫困发生率从14.69%下降至0.45%。2020年在全区脱贫摘帽县扶贫成效考核中,代表忻城县圆满完成第三方考核。
“打工课堂”
为企业培养熟练技工
“一些贫困户想去外面务工,但由于不会说普通话或就业技能不足,常常碰壁。”吴桂彬告诉记者,村委积极联系一些大中专院校及其校企合作企业,组织贫困户在六纳村开办“打工课堂”——初级电工培训班。学员通过考核可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并推荐到企业务工,实现了“培训+就业”的一站式扶贫。
同时,村里还开展“推普夜校”“小手拉大手”、普通话比赛和“普通话+技能”培训等不同形式的推普脱贫活动,帮助村民就业。据统计,两年来,该村共组织300多人次参加普通话学习活动,其中贫困人口160人次。
新闻推荐
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件特别美好的东西。也许是一块盼望已久而得的手表,也许是一份薪酬不错的工作,也许是一次成功的实验,而...
忻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忻城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