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6月初,兴宾区的天气有时闷热,有时有强降雨。因天气多变,七洞乡坡六村的不少蚕农开始紧张起来。在当地,被人称作“土专家”的养蚕户韦宏友也有些紧张,但令他紧张的不是天气,而是1万条蚕虫即将完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睡眠,醒来后的蚕虫会因准备吐丝而食量大增,他和老伴又要起早贪黑,进入最紧张的摘桑叶时期。
近日,记者走进韦宏友的蚕房里,见到已经养了12年蚕的韦宏友,他是村里公认的养蚕“土专家”,他养的1万多条蚕虫,条条长得圆滚滚的。
“一周后,这批蚕就要吐丝结茧了,大概能给我家带来4500元左右的收入。”韦宏友高兴地和记者交谈起来。他告诉记者,养蚕一年能养6~7个月,一般人能养10~12批左右,但他能养出12~14批;养蚕最忙是在下半年,那时是旺季,蚕茧质量好,价格也稳定。
说起如何成为养蚕“土专家”,韦宏友笑得合不拢嘴:“不养不行啊,几个孩子读书都需要钱,其中有两个是大学生,平均每个月需要近3000元的花销,只有养蚕才能供得起。”虽说“穷”是最大的动力,但在韦宏友的讲述中,更多的是喜悦与满足。
2006年以前,为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韦宏友尝试养过竹鼠,但是养殖竹鼠时间长、收效慢,一年下来根本支撑不起全家的开支。
2006年,他到忻城县思练镇、安东乡走访后发现,养蚕在当地形成了一定规模,增收效果明显,并且门槛低,只要家里有种桑树的地、通风凉快的蚕房就可以开展生产,养多少蚕完全可以根据自家条件而定。特别是15天左右就能完成一批养殖,灵活又高效,韦宏友决定试一试。
2006年,他在自家的地里种上了桑树,把旧房子腾出一个房间,喷洒石灰水并搭起木架子,从外地带回了第一批小蚕,开始走上漫漫养蚕路。
一开始,他什么技术都不懂,看着别人的做法,有样学样。等到小蚕第一次蜕皮,他就给外地的养殖户打电话,咨询喂食、用药、室内环境等问题,往后的每个阶段,他都如是请教。终于顺利产出第一批蚕茧,虽然不多,但足以让他高兴好一阵子。
从模仿开始,韦宏友边养边学,养蚕水平逐渐赶上了一般的蚕农,但他不满足于现状,他认为要在蚕虫的疾病防控、蚕茧的质量产量上有所突破,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蚕农。于是,他不断摸索总结,经过多年的实践,终于掌握了养蚕“秘术”,比如一般的蚕农养一张蚕种能产180~200斤蚕茧,他却能产出220斤左右。
“养蚕并不难,是一项熟能生巧的活儿,大家互相学习交流,就可以提高产量。”由于种桑养蚕周期短、收益高,现在坡六村90%的农户都养了蚕。韦宏友并没有独享摸索出的养蚕经验,而是无偿为乡亲服务,他不但自己养蚕,还影响和带动着村民做大做强养蚕业。
坡六村党总支部书记黄日拾告诉记者,目前,坡六村有460多户养蚕户,占全村的80%,已成为七洞乡养蚕先进村,影响辐射到周边的各行政村。2016年,坡六村在七洞乡8个行政村中率先脱贫摘帽。□本报记者 陈猛火
新闻推荐
电动车上怎么冒出15.55万元巨款面对飞来横财,大二学生李玮洲选择上交他说:我还年轻,钱可以自己赚!原来这笔遗落的钱是76岁李阿婆的养老金和过世丈夫留下的遗产
5月30日上午,警方正在清点现金,准备把钱退还失主。5月30日上午,覃女士代表母亲,专门制作了一面锦旗,向李玮洲表示感谢。今报记...
忻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忻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